第509章 新土治理之策(第2页)

 “现在大明正在裁撤卫所,为何你这却要重设卫所?”朱由校想继续考教一番熊廷弼。

 现在的三位内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中,只有熊廷弼出身最低,方从哲、徐光启与李长庚三人皆出自官宦世家,六部尚书中,王永光、毕自严、顾秉谦、李之藻与汪应蛟五人也同样出自官宦世家,而且多出自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布政司,只有兵部尚书熊廷弼三代务农,族中只有一个族兄兼授业恩师熊廷立中过生员功名。

 江夏出现三年饥荒期间,因家贫却得不到亲友接济,熊廷弼因此尝遍世态炎凉,靠县学考试奖励艰难渡过三年困苦时期,之后因他自己连续两次乡试不中,父亲也郁郁而终。

 至于同样出身不高的孙承宗,情况可比熊廷弼好了不少,靠给大理寺右丞姜壁与兵备道及后来的大同巡抚房守士长期担任家庭教师,生活状况比熊廷弼体面了不少。

 所以,面对这种出身社会底层,感受过人情冷暖,并且文武双全、性格直爽的官员,而且年龄还比徐光启与孙承宗还年轻六七岁, 朱由校自然会将其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熊廷弼的声音将走神的朱由校拉回了会场:“回陛下,大明立国初期,中原及其整个北方已经从汉人手上失去了太长的时间,而且人烟稀少,并随时面临北元余孽南下劫掠之危。

 而且洪武朝刚立国不久,长期的战事与全国重建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导致一时拿不出多余的钱粮来供养与赏赐军队,便只好在广大的北方与西南少民地区施行军屯卫所制,给将士们发放土地,从而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

 现在的大明经过近两百五十五年的发展,大明各地现在已经是人多地少的局面,而新收复的土地不仅能很好地缓解大明各地的人地矛盾,还能靠军屯卫所制牢牢地掌控新收复的土地,不至于再次出现仁宗与宣宗朝因人丁不足而不得不放弃大量较为荒凉的土地来缓解朝廷的驻防压力。

 至于这两年陆续裁撤卫所,则是因为这些地方长期的和平现状,已经没了设置卫所的必要,加上武将靠各种手段的不断兼并,导致军户手上的大量土地已经被剥夺,成了将领事实上的佃农,战斗力早就没了他们先祖在明初的状态,甚至连普通的农民都不一定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