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殿试(一)(第3页)

 康熙诡异地看了胤褆一眼,见他眼底清澈,想着:都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不成想,岳父也会如此,可为何朕看舜安颜、永谦总是不太顺眼呢?

 胤祉、李光地也先后出声,点了几个样貌不差的学子,恰好就有兆佳·德成、辉发那拉·诺岷。

 倒不是没别的人,而是可供选择的就那么几个——卷子能呈到康熙跟前的,也就前十名,除非祖坟冒青烟,否则也就会试前二十名能争夺一番。

 而会试前二十名,基本都二十出头,家世过得去还没成婚的,样貌还要出众的,也就七八个——

 被宜修数次敲打,不要过早成婚的兆佳·德成、辉发那拉·岷成、章佳·阿克墩,可不就是其中佼佼者。

 康熙想了想,让梁九功去永和宫催催敏妃和八公主。

 吩咐完,康熙走下台阶,拉着太子,胤褆、胤祉跟在身后,几人站在太和殿门前。

 待贡士坐定后,读卷官开始散卷,观察着众考生看着一手中白纸的神情,有惊讶,有不解,有惶恐,唯有寥寥几人心态甚好,神态自若。

 康熙微微点头,他特意叮嘱不要在殿前悬挂试题,又命读卷官发白卷,就是要试一试这些考生的水准。

 能走到考场的学子,自负通晓经义,饱读诗书,不至才高八斗也是满腹经纶。

 可为官,学识从来就不是第一要素,心态和应对未知的反应才决定着他们的仕途。

 在众人满头雾水之际,康熙缓缓走上前开口,声音浑厚,又经中官转述,全场都陷入死寂。

 天子亲自出题,是殿试的规矩,并不稀奇,题目新奇也不奇怪,但新奇成这样……问题大大的。

 要不是御前失仪罪名太大,考生们早就绷不住了。

 “自古帝王之治,夫帝之圣莫过尧舜,王之圣莫过禹汤。朕自临祚,夙夜兴寐,未敢有一日懈怠,图耀先祖。于兹四十余年,仍未穷极致。子诸生明圣人之言,究于实务,必有定见。”

 “故今日,朕向诸君问策,何以兴国,何以振朝纲,何以平四方,需直述以对,毋赘述以浮夸之词、谄媚之言,朕将慎取良策。”

 翻译过来,可总结归纳如下:

 朕向往盛世,故而治国多年,兢兢业业,不敢懈怠,但仍觉自己不及先人。故而,今日向大家问策,该如何使大清兴盛,如何整顿贪腐成风的朝堂,如何平定四方扬大清国威。

 有好的意见尽可提,但一定要实话实说,不可满篇浮夸、一味地奉承,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朕定然采纳。

 此话一出,学子们不沉默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