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一废太子·揣摩帝心(十)(第2页)
若非出了重兵围困热河行宫一事,只怕康熙早就回宫,趁机把太子送回毓庆宫,而不是故作冷漠,任由太子圈于宗人府不闻不问了。
以宜修对这位老爷子的了解,康熙爱权力,重江山,也喜太子,最敬重太皇太后(孝庄)。太皇太后在世时最疼爱的就是太子,而太子现在被幽禁在宗人府中身不由己,前些天更是险些震怒,认定是太子暗中指使凌普谋反,等认清那手谕并非出自太子之手,老爷子肯定是有悔的。
不然,敏妃如何能凭着追忆往昔,成功令康熙开怀,还不是康熙自己回忆着往事,对以往父子情深追念不已。
这几天,只怕老爷子已经意识到,太子胤礽虽不贤,奢侈成性,不过始终还不至于忤逆到那种地步,然后,自然是迁怒旁人,把太子摘干净,来抚平内心复杂的情绪。
宜修有九成把握,接下来老爷子必定会跟当初杀了索额图那样,认为太子变成这样,多半是中了胤褆的诅咒才迷失了本性……否则,上一世老大胤褆不会被圈禁至死,都无重见天日之时,而太子却能迎来二立,纵使还有后面的二废,可也侧面证实一件事儿,老爷子现在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也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
晚年一意孤行、刚愎自负……自满和犹豫不决的心态,已然显现出来。
康熙晚年对政事倦怠,对下属的要求也变得宽松,对贪腐现象和社会矛盾视而不见,导致朝廷腐败风气盛行?、朝廷风气变得死气沉沉;
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两度废立太子胤礽,导致皇子间争夺储位的斗争激烈,朝廷动荡不安?。
一切的根源,其实都在于康熙老了,一方面对皇权严防死守,一方面为没有符合心意的继承人而惴惴不安,既怕因自己的优柔寡断,害了大清社稷,又怕儿子们联手夺了权,致使身后名不堪。
宜修按了按眉心,其实站在老爷子的角度,储君废立一事,糟心的很,优柔寡断是正常的,但理解归理解,不代表认同。尤其是想到太子二废后,皇子夺嫡间惨烈的局面,宜修就头疼不已,可她无力更改这一切,只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