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三年一度的(第2页)
当即表示道:“徐导,往后咱们共管青影厂,那就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我看也没必要麻烦外人,这些幕后团队、助理演员什么的,咱们电影学院全包了!”
虽然他说的豪气干云,但徐琨肯定不能甩开中戏,否则团队都是用北影的人,以后出了什么问题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于是也打哈哈道:“电影学院一向是青年导演的摇篮,咱们两家以后肯定是要多亲近的——您放心,咱们学校的去了节目组,肯定能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他没有正面回答张校长的提议,至于‘更多的锻炼机会’,究竟是比中戏人有更多机会,还是比在学校时机会更多,那就全看他的想法了。
虽然张校长独霸资源的想法没有达成,但有了短片导演选拔综艺这个噱头在,张校长的态度也真诚了不少。
也含蓄的向徐琨透露了,电影学院和青影厂对于两家共管的一些疑虑。
除了权利利益之类常见的问题,青影厂的领导和一些老师,也担心徐琨这位大导演介入之后,会改变青影厂一贯的艺术风格。
虽然《鲲鹏行动》大获成功,但象牙塔里的学院派老师们,却大多都是倾向于艺术类电影的。
要解决他们的顾虑其实很简单,只要徐琨宣布由贾章科负责共管青影厂,接下来估计就是一片坦途了。
但徐琨奉命成立青导协,可不是为了给第六代导演们抬轿子的。
所以他根本没提这茬,反而坚决表态:“传统要保持,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搞一些创新,我发现青影厂这些年拍摄的长片和短片,大多都是青春故事片。
当然我不是说青春故事片不好,但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咱们这心胸格局是不是应该更大一些呢
除了身边的事情、除了眼前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放眼世界,畅想一下星辰大海我知道因为经费不足,对大家的创作有很多的限制,但反过来想,这些限制是不是也能算一种优势呢”
张校长被徐琨说的有些莫名其妙:“优势徐导,您能展开来仔细说说吗”
“既然咱们的学生拍摄的短片,通常都是练手之作,只会在内部放映,基本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那为什么不干脆大胆一点,借助现成的影视素材搞一些混剪呢
就比如说将自己拍摄的一段故事,和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背景结合,渲染出世界大战后的或残酷、或温馨的一角。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剪辑编导功底,也能更多的开脱学生们的格局视野,以后再去驾驭工业电影时,也不至于全无一点概念。”
“这……”
张校长闻言苦笑摇头,他不能说徐琨的提议是错的,但电影学院作为官方机构,肯定不能公然鼓励学生用别人的东西,拼接到自己的短片电影当中。
恐怕青导协这样的半官方组织,也不适合公开做这样的事情。“我也没说要公开提倡嘛。”
徐琨一脸无辜的道:“我只是说学生们完全可以主动开拓视野,现在各种软件的功能比以前强大多了,未来类似这种剪辑影片的门槛肯定会越来越低。
相比越来越高的拍摄成本,用这种插入式的混剪来锻炼自己,我觉得应该是个不错的路径方法。
再怎么样,也比局限在青春片里要好一些,毕竟万紫千红才是春嘛。”
张校长缓缓点头,如果是学生们‘自发’的行为,那倒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种方式方法,也确实解决了电影学院面临的窘境:
面对日益高企的拍摄成本,学校赞助不起,普通学生拍不起,到最后选出来的尖子生,基本都是有背景有门路的二代们。
虽然整个过程谁也挑不出毛病来,但张校长总觉得长此以往,对学校对社会都不是什么好事。
徐琨的提议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但多少总能起到一些缓解作用。
在最后两人在办公楼前道别的时候,张校长由衷的道:“徐导,我相信青导协在你的领导下,肯定可以成功闯出一片天地。”
“那就借您吉言了。”
徐琨跟张校长握了握手,然后便在无数人的注目礼下,开着车缓缓驶出了北影校园——听说徐大导演来了,别的系不好说,表演系基本是倾巢而出。
张校长看看那些踮着脚、眼巴巴目送徐琨远去的学生们,挥挥手道:“人都已经走了,都散了、散了吧。”
学生们三三两两散去,但几个系主任和资深教授,却又围了上来问东问西的,都想知道两人刚才究竟谈出了些什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