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父皇的固执(第2页)

 “回父皇,确有其事。只是这件事尚未得到证实,只是她的一面之词。儿臣原本准备让人查明后,再禀报父皇的。”赵兴说道。

 “她可有证据?”官家问道。

 “她没有,但是她说她的父亲有。据她所说,当初他们一家身陷囹圄,她父亲曾说过有证据,等三司会审时就能洗脱罪名。”赵兴说道。

 官家沉默了一会,说道:“一会朕让人跟你回去,把人带走,朕会安排人来查的,伱就不用管了。”

 “是。”

 赵兴应了一声,问道:“父皇,若是这其中真有冤情,您打算怎么处置那些那些欺君的官员?”

 “欺君之罪,罪不容赦,朕要让他们如同当初的李道全一般。”官家怒声道。

 “父皇,儿臣觉得太轻了。欺君之罪,其罪当诛!”赵兴说道。

 和李道全一样,不就是本人流放,家人没入教坊司么。

 在赵兴看来,这样做还是太轻了。

 所谓流放就是发配去偏远蛮荒之地,充斥人口。

 这种地方条件艰苦,对养尊处优的官员来说,去那种地方和死没有区别。

 但是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这些官员谁没有几个故交好友?

 只要有人给他们花钱打点,日子并不难过。

 官家皱眉道:“刑不上大夫,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

 “父皇也说了是未尝轻杀,不是不杀。儿臣读太祖太宗本纪,太祖太宗对官员贪赃枉法深恶痛绝,可是杀了不少贪官污吏的,何来不杀士大夫之说?”赵兴反驳道。

 赵兴受后世历史影响,一直以为大宋不杀士大夫。

 然而随着他深入了解,看了前面三个皇帝的本纪,发现大宋前面三个皇帝都有杀士大夫的例子。

 反倒是他父皇继位数十年了,从继位至今,没杀过一个文官。

 这让赵兴萌生出一个念头,会不会大宋不杀文官的潜规则是从他父皇这里形成的。

 毕竟他父皇将来的庙号可是仁宗。

 皇帝的庙号都是文官给拟订的,显然这个仁对的是文官,而不是百姓。

 你对百姓再好,对文官不

好,也不可能得到仁宗的庙号。

 不杀士大夫,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是一种仁政,给予读书人和士大夫们更多的尊重,毕竟需要他们来治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