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新年(第2页)

 过了大约一柱香左右,三水再次回来了。

 赵兴便让朱景喻回去了。

 朱景喻出了东宫大殿没多久,他夫人方氏也在宫女的引路下走了过来。

 身后还跟了一群抱着东西的宫女太监。

 “官人,这些都是太子妃赏赐的。”方氏说道。

 “嗯。”朱景喻点了点头,说道:“走吧。”

 …………

 朱景喻走后,赵兴再次看了一遍他的扎子,揉了揉脑袋。

 大宋的各种弊端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荫封。

 大宋科举完善,朝廷也十分重视教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些都是形容大宋读书人的地位。

 但是实际上,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还占不到总数的一半。

 朝廷官员一半多都是通过荫封入仕的。

 文官五品以上,子孙后代就能得到荫封,无需科举,直接入仕为官。

 除此外,举办大的祭祀活动,或者皇帝寿诞之日,参加的官员,家中子嗣亲戚都能得到荫封。

 官员致仕,官员死亡,家属也能得到荫封。

 不乏一些高官,家中子孙荫封十数人甚至二十多人的。

 宰相

门前七品官。

 这句话本意是说宰相家里看门的地位都相当于七品官。

 但是在大宋,这种情况是能够真正发生的。

 因为朝廷的荫封不仅能能够荫封子孙,还能荫封亲戚、门生、奴仆。

 大宋冗官,其实就是荫封制度泛滥而造成的。

 赵兴记得前世看过一份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科举录取的官员只有十万出头。

 平均下来每年录取三百多人,这个数量其实并不算多。

 要知道如今朝廷的官员长期维持在两万人左右。

 乍一听并不多,但是唐朝唐朝巅峰时期,官员数量也不到两万。

 可是宋朝的国土面积,却只有唐朝的三四分之一。

 两万官员的数量每年补充三百多人并不算多。

 但是每年通过荫封入仕的官员,却是科举入仕的数倍。

 但是实际上,朝廷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官员,为了安置日益增多的官员,朝廷只能分散权利,来增加岗位。

 即便如此依旧不够用,因此许多官员只能领着闲职,没有实职。

 说白了,就是光拿工资不干活。

 但是实职不仅有权,还能捞钱。

 而荫封的官员都有背景,家里帮其打点谋划,基本都能得到实职。

 反倒是科举入仕的,一甲和二甲的前列的还好,后面的若是没有背景,几乎很难得到实职。

 这也导致实权官员中,科举入仕的占比越来越少。

 江南富庶,更是这些荫封官员的首选。

 据赵兴所知,江南官员中荫封入仕的占了八成。

 说是世家消亡了,但是大宋官员品级高的,和汉晋时期的世家门阀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靠着荫封占据了大量官位,寒门平民子弟,即便能够金榜题名,没有背景也很难出头。

 因此许多人就只能成为那些高官的门生。

 大宋的很多积弊,赵兴都有很大信心解决,唯由这一点,赵兴没有什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