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旧雨重逢(第2页)

 他慢慢看向赵瑾睿,接着说:“阿睿,你若能参与进来,定可从你父亲那里学到不少学问,也能督促一众贡院参详官,不给他们留下徇私舞弊的机会。”

 他又凝向萧文景,继续道:“二弟,开办文武科举...这说到底也是为你择出贤臣,有你在,一来可震慑审查试卷的官员,二来也可看看天下读书人文章中浩然之气。若遇争议较大的文章,那也必离不了赵太师的慧眼,而二弟你的意见也至关重要。”

 萧文景和赵瑾睿频频点头,似已深思不断。

 “大哥所言极是,若非大哥在北疆开办过科举,恐大襄首次科举难成也。”

 齐麟柔柔一笑,“二弟,文武科举直接关乎于社稷,而如此大事能否延续还要看二弟如何平衡朝中士族和外戚的势力。”

 “自古以来,士族都以家族为先,他们只在乎如何获得最大利益。而外戚虽是保皇派,却也最易使皇室蒙羞,一味让其扩大势力亦不利于社稷。”

 “此次文武科举,那些士族和外戚的子弟定也会参加,却也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机会。待寒门学子自成一派,足可与士族、外戚相互制衡,到那时哪方势力该增该减也全凭二弟心意。”

 萧文景眼波流动,似已动容,多次欲言又止仿佛腹有千语难诉,只得缓叹道:“自朕继位以来,多次被士族、外戚势力牵制...再加之士族和外戚之间不断联姻,其势力也根深蒂固。朕早想将这两股势力拆散,怎奈打断骨头都还连着筋,朕自知不是长久之计。若寒门学子能涌入朝堂与其抗衡,倒也能为朕分忧不少。”

 他突又将手覆在齐麟的手背上,接着说:“朕从不惧大哥手中的军权,一直以来镇北军也皆由齐家掌管,朝中大臣自也不敢打军权的主意。只要士族和外戚手中无军权,即便他们有多大的权势,也断威胁不到朕。”

 “可大哥你...这些年却一直充当着“坏人”的角色,朝中大臣多得是危言耸听,频频上奏说大哥你权势过大,恐社稷不稳,皇权难保。朕心里明白,大哥是绝不会伤害大襄的,别说大哥你手握三十八万镇北军了,就算大哥掌天下兵马也是大襄的中流砥柱。”

 齐麟缓饮酒水,含笑摇头,“二弟,大襄的兵马必须掌握在皇室手中,我虽不是皇室中人,却也是大襄唯一的亲王。镇北军虽在外人眼中姓齐,但我作为镇北王却也退无可退,难不成我要投靠毫无教化的北戎?还是要自立为帝呢?”

 他说到此处,慢慢起身,摇窗而望,“大襄的基业乃是先帝和我父王用命打下的,我父王不曾贪功,自请前往北疆苦寒之地。如今,他们都不在了,我齐麟又怎能做出遗臭万年之事...”

 “这些年我知朝臣对本王多有不满,他们所不满的也是无法制衡我齐麟,我齐麟亦可随意将他们斩杀于刀下。可...”

 他缓落眼眸,一点一点地逼视着萧文景,“可,除我齐麟外,二弟敢将军权交于他人之手吗?”

 萧文景闻言,一阵惶恐,“不不不...除大哥外,任何人得到军权都会使朕不安。”

 “朕就算再糊涂,也断不会舍大哥不用,去用一些外人。朕不可能整日盯着北疆,北疆之远也是朕无法监管的,即便朕下诏命沈天挐接管北疆军务,也难保他不会私下造反。”

 他突得抬眸,眼波粼粼,无比明亮,“就算大哥真有取而代之之意,朕也愿退位让贤,父皇尚在时就有意与老镇北平分天下,现下朕亦愿与大哥共掌江山!”

 齐麟轻拂着萧文景的肩头,欣慰一笑,“二弟说什么傻话,古往今来君是君,臣是臣,又哪有共掌江山一说...二弟只需记住,我从始至终都是大襄的镇北王,亦会用生命去扞卫大襄基业。”

 萧文景渐渐垂眸,眸中渐露愧意,“朕知晓大哥的委屈,朕也无一日不想回到以前那无忧无虑的日子中...那时,我们和三弟是那般得逍遥快意,无需顾及任何,只管快意恩仇、大杀四方...可如今,如今朕却也再难有开心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