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海权背后的经济2(第3页)

 “则平,物资方面要

加快筹备,我是一天也等不下去了。”

 赵匡胤搓着手,期待着海军打下脚盆鸡后载着满船的银子回国。

 有了这个银矿,钢铁厂这边的建设,以及物理化学研究院的一些项目都能开动。

 赵普是完全理解赵匡胤的心急,发行纸钞一事都被抛到脑后,立刻召来了相关人员,商讨着加快出海物资的筹备工作。

 天幕继续播放。

 “而实际上,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便是如此。根据古籍记载,郑和率领200多艘船下海,近人随行,满载丝绸和瓷器,交换外面的金银珠宝香料等等。”

 “据后世专家预估,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带回来的财富相当于当年大明财政收入的一倍还多。没有这些财富,明成祖朱棣怎么可能支撑起五次北征蒙古的开销。”

 “另外攻占交趾,修京杭运河,编纂永乐大典等等耗费巨资的项目也少不了这笔财富的支撑。”

 “下西洋不是简单的贸易行为,更像是一种特殊的铸币过程,填补了宝钞泛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少量的丝绸瓷器,换回来的金银等贵重物品就相当于发行了新的货币。”

 “每一艘宝船相当于一台印钞机,谁掌握了它便是相当于掌握了大明的铸币权。谁能参与这个过程就意味着谁有了货币发行权。”

 “若是大量的人参与其中,那么王朝将很快便会通货膨胀,这便是永乐之后禁海的根本原因。”

 “然而暴利的驱使下,沿海大规模的走私集团便诞生了。由于地方控制的力度减弱,隆庆开关后,朝廷却收不到海运的税收。”

 “走私集团日益壮大,大量的白银流入造成了一时的空前繁华。收不到税的大明等于失去了对货币的控制权。”

 “一个不产白银的国家,却以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等于将金融主导权拱手让人。最终付出的代价将是整个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