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 离老大(第2页)
码头的一名管事跟在两个衙役身边,殷勤地陪着。
码头的管事一般都是有后台的,不然也不能来这边当管事,只是他们的后台没有崔管事那么硬,现在崔管事在家养病,码头的管事自然也做不成了。
如今码头这边的盘剥依然不少,但至少没有崔管事在时那么厉害。
这些管事身份有些不如衙役,看到衙役时也要敬上几分。
这名在码头发牌子的管事身份正好不如这两个衙役,不敢太随意,陪着他们一起巡视卖早点的街道。
路过一家挤满人的小摊时,两个衙役突然停下来。
管事不明所以,看了一眼便道:“官爷,可是有什么问题?这家是卖杂粮饭团的,我吃过一次,那杂粮口感可不好,不过浇了卤汁,倒是有些肉味,还算可以。”
两个衙役僵硬地站在那里,直到小摊后的人移开目光,他们总算松口气。
他们心里暗叹倒霉,今天只是按照惯例来这边巡视,咋会遇到这女煞星?
她怎会在这里?
等他们朝正在做饭团的少女看过去,认出郁金的身份,总算确认了,差点就丧着脸。
她妹妹在这边卖吃食,她在这也是正常的。
听到管事的话,葛衙役便问:“你吃过了?给钱了吗?”
彭衙役大惊,一双眼睛紧盯着管事。
管事不明所以,说道:“给钱?给什么钱?”
他是码头的管事,来这边吃东西,当然是随便拿的,干嘛要给这些贱民钱?没得抬举他们。
不用问就知道这管事是没给钱的。
两个衙役顿时气得不行,厉声道:“你吃人家的东西怎么能不给钱呢?赶紧去补给人家。”
管事懵逼地看着他们,怀疑自己的耳朵出问题了。
你们这些吃东西从他?
难道天要下红雨,他们要改邪归正了?
虽然管事很懵,不过他不想得罪这两个衙役,只好保证,一定会补给她们钱,以后去吃她们家的东西都不会白拿。
两个衙役的神色总算好一些。
接着葛衙役又说:“这家卖杂粮饭的,以后你们不准欺负她们,按规矩行事就行。”
这意思是,也不准盘剥她们。
管事忙应下,小心翼翼地问:“两位官爷,她们是你们家的亲戚吗?”
要是亲戚,倒也能明白他们为何如此,谁乐意自己家亲戚被盘剥?
他们可没有这么可怕的亲戚!
两个衙役暗忖。
巡视完这边,让管事离开,两个衙役站在不远处,犹豫不决。
“葛老哥,咱们要不要过去?”彭衙役小声地问。
他很怕,万一那女煞星觉得管事吃饭不给钱是他们授意的,她生气之下对他们的家人……还是得解释清楚。
“肯定要去的。”葛衙役说,“都见着了,不和她打声招呼,万一她记恨可不好。”
他们没摸清楚郁离的性子,不知道她的想法,小心些准没错。
两个衙役不敢光明正大地去找郁离,怕被人看到惹来是非。
当然,他们更怕郁离觉得他们碍事,生起气来,将他们暴打一顿……
还是谨慎些。
不久后,两个衙役便见郁离朝他们走过来。
两人紧张得心脏都要跳到嗓子眼,僵硬地站在那里,如果有人靠近,一定会发现他们的异常。
郁离走到他们附近时,并没有和他们说话,继续朝前走。
两个衙役对视一眼,然后慢吞吞地跟上,和她保持着一段距离,就像是他们在周围巡视,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是跟着她走。
等两人看到她拐进一条狭窄清净的巷子,便明白她果然是冲着他们来的。
不久后,两人进入巷子,便见郁离站在那里等他们。
对上她那双幽冷的双眸,彭衙役一个没忍住,脱口而出:“离老大!”
葛衙役:“……”你也太上道了吧?
他们不知道郁离的名字,也不敢去打探她的来历,加上吴瘦子他们不敢随意透露,只知道吴瘦子他们都叫她离老大。
能让闲汉们心甘情愿叫老大的,可不是什么善茬。
彭衙役有时候说起她时,也会直接叫离老大。
郁离对这称呼接受良好,问道:“你们刚才去码头巡视?”
“是、是的。”葛衙役紧张地说,连面对县令大人时,他们都没这么紧张,因为县令大人不会好端端的打他们。
郁离道:“你们看到了,我妹妹在码头卖饭团,你们日后去巡逻时,帮忙照看一下,若是有人欺负她……”
“我们一定不会让人欺负她的!”
两个衙役赶紧保证。
郁离看着他们,直到他们紧张到汗出如浆,终于唔了一声。
“行了,你们走吧。”
听到这话,两人如蒙大赦,却不敢迫不及待地离开,小心翼翼地朝她行了一个礼方才走。
走出巷子,两人互看一眼,都能看到对方脸上的汗渍。
他们不敢说什么,生怕后头的郁离听到,默默地朝前走,来到一处茶馆,坐下来点了一壶茶压压惊。
正喝着,一个高瘦的衙役走过来。
来人打招呼:“彭老哥、葛老哥,你们在这喝茶啊!”
两人也回了一句,“朱老弟,你咋在这?”
作者有话要说
第66章离老大
早上郁老二夫妻送走三个女儿后,心里一直不踏实。
他们的性子老实,还有些胆小,一辈子在地里刨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从未想过除了种地外,要去县城谋生。
县城那样的地方,如果没有必要,他们从来不会去,去了也不敢多停留。
现下他们女儿要去县城出摊卖东西赚钱,他们忍不住担心起来,一会儿担心她们会遇到不好的事,一会儿又担心杂粮饭卖不出去,让她们白跑一趟,白白浪费粮食。
总之,啥都能担心。
中午,三个女儿不在,夫妻俩随便吃了一些应付,饭后也不去睡晌午觉,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等三个女儿回来。
以往他们去地里干活时,一般都是女儿在家里等他们。
这会儿,他们总算体会到等女儿的心情,心里多少有些复杂。
快到下午,总算将三个女儿等回来。
柳氏赶紧给她们倒水,心疼地问她们累不累,郁老二则接过她们手里的桶和篮子,发现两个桶都已经空了,没什么重量。
他有些吃惊,难道卖完了?
姐妹三人正好渴了,喝了一碗水方才回答。
郁金说:“娘,我们不累,刚才是坐船回来的。”
郁银道:“今天卖得快,没花多少时间。”
郁珠双眼亮晶晶的,“大姐还带我们去吃饭,县城真大啊,那里的东西好好吃,街道好干净,房子好漂亮,都是两层三层的……”
看着三个女儿脸上的笑容,柳氏心情也变得很好,说道:“时间还早,你们去休息会儿,等我们回来,我们去处理下水。”
郁老二憨憨地笑着。
姐妹三人和父母说了会儿话,便回房歇息。
今天起得太早,现下有些困了,可以去眯一下,晚点再起来干活。
郁老二夫妻总算等到三个女儿回来,且知道她们带去的杂粮饭都卖出去后,也很开心,便不在家里待着,去地里干活。
回到房,郁金将今天赚的钱从钱袋里倒出来。
哗啦啦的声音响起,铜板散落在床上,让原本有些困的郁银和郁珠都睁大了眼睛。
“二姐,我。
郁金想着,小妹的年纪也大了,确实要学一学怎么数数字,以免以后数钱都不会,便决定教教她。
两个姐姐耐心地坐在那里看她数,若是有不对的,便会纠正她。
郁珠数完后,惊喜地说:“二姐、三姐,共有九十八文钱!”然后哇的一声,“好多钱啊,都是咱们今天赚的!”
她特别有成就感,十分满足。
郁银也很高兴,不过仍是纠正道:“还没扣除买下水、杂粮和柴火酱料的钱呢。”
“杂粮又不是买的,是咱们家自己种的,不用花钱。”郁珠说,“这不用算上去吧?”
郁银道:“还是要算的。”
郁金在心里算了下,除去十文的下水——今天的杂粮饭的量不多,卤好的下水只用了一半,应该是五文。
杂粮是自己家的粮食,如果在外面买的话,应该也就十多文,还有香料和调味料、柴火的钱等,加起来二十文,柴火是去山里砍的,可以不算在里头,只算香料和调味料的钱便行。
如此,应该还能赚个六十文左右。
果然还是有赚的!
郁金很是高兴。
这时,郁银提醒一句:“二姐,你还没将咱们的船费、交给码头管事的费用算上去呢。”
郁金:“……”
姐妹三人来回的船费一共是二十四文,交给码头十文。
如果扣去三十四文,她们今天只赚到三十到四十文左右。
郁金突然觉得,好像也不算多。
很快她又振作起来,“没事,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卖得多,会越来越好的。”大不了以后走路回村子,不花钱坐船。
就是郁珠太小,怕她累到。
郁银也想到这个,看了一眼已经困得歪在一旁的郁珠,记得她那天磕伤脑袋、面如金纸的模样,将他们都吓坏了。
她说道:“二姐,要从村里背杂粮饭到县城卖,只有你一个人不行,你背不了那么多。珠儿还小,没办法帮你背,不如让娘帮你吧。”
郁金一愣,说道:“可是地里的活……”
“爹一个人就行了。”郁银说道,“等到收割时,咱们可以帮忙,如果忙不过来,可以花钱请短工,按照咱们村里的价格,一天给二十文就行。”
村里有些人家,家里的田地多,农忙时会请短工。
就像里正家,他家里的田地可不少,每次农忙时都要请短工。
村里的穷人不少,自己家里的田地不多,收割完自家的粮食后,便会去给人打短工,都是日结。
郁金不是想不到这个,而是心疼钱。
自己能干的活,从来没想过要花钱请人,宁愿自己苦点累点。
如果她有大姐那样的力气,她觉得自己啥都能干,绝对不会多花一文钱去请人帮忙,甚至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扛着杂粮饭去县城卖。
这时,郁银又说:“我觉得等到秋收时,阿奶他们应该也会请短工。”
虽然分家了,但只隔着一堵墙,大房三房那边发生什么事,她们这边也能听到的。
郁家大房除了一个郁琴,其他人一直待在县城不回来。
郁老太太为此没少骂陈氏,可陈氏总会找借口不回,她也不能亲自去县城捉人吧?就算她想去,郁老爷子也会制止她,生怕她去县城闹,给长子和长孙、次孙丢脸,影响他们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