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结局的反思(第2页)
陆辰回想起月的每一步行动——精准、理性、冷静。他不仅摧毁了无数人的生命,还带来了社会的不安和恐惧。每当月实施杀戮时,他从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像是在履行一项神圣的使命。
“月的行为,是否真的错了?”陆辰不断在心里重复这个问题。“他所认为的正义,或许在某种角度上,真的可以解释为‘完美世界’的追求。”
陆辰对法律的信仰,开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案件中,法律似乎无法为一切罪恶提供答案。而月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可以视作纯粹的恶行,还是一种极端的“拯救行动”?这种冲突,在陆辰的心中,逐渐发酵成一种无法忽视的矛盾。
三、安琪的坚持
与陆辰的疑虑不同,安琪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正义”与“道德”的信念。她坚信,无论月的行为多么理性,他所采取的方式,依然不能称之为“正义”。她认为,杀戮永远不可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净化。即使月有着自认为的“高尚目标”,他的行为依旧是对个体生命的极度践踏。
安琪的观点与陆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陆辰开始产生怀疑,而安琪却更加坚定她的立场——她认为,正义不是通过消灭不符合标准的“罪犯”来达成的,而是通过保障每一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宽容和理解来实现的。
她认为,月的行为背后,不仅是对人类生命的不尊重,更是对自由意志的极大抹杀。即使是最罪恶的人,也应当在法律框架下接受惩罚,而不是由某个人随意决定生死。这种理念,才是她坚守的“正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月一样,认为自己的‘正义’就是真理,社会又该如何运转?”安琪常常在深夜里思索这个问题。她相信,虽然月的信念充满理性,但却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极端性和危害性。
四、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月的行动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社会的法律无法真正应对每个复杂的道德问题时,是否就有理由让个人去执行“他认为的正义”?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有时候,法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它对于一些复杂的道德抉择,甚至显得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