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承乾案结流放黔州,群臣进言争立太子(第3页)

 众人视之,乃是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属于宗室,而李昭属于皇亲,二人沾亲带故,平时关系极好,又同属功臣集团,别人很难不认为李道宗的背后是李昭。

 朝堂之上,太子之争愈演愈烈,背后大佬却都是心照不宣默不作声。

 毕竟这是首轮交锋,上来就放大招出底牌那就再无回旋余地,大家日后还要同朝为官,撕破脸皮对谁都没有好处。

 就像当今世界局势,大国博弈却绝不会亲自轻易下场,都是暗地里支持代理人掐架,毕竟经济全球化,同住地球村,大国之间贸易往来不是那么容易就切割掉的,上来就朝着对方扔原子弹那是疯子才会做的事。

 长孙无忌之所以会支持李治原因很简单,李治年方十六岁,容易控制,再一个如果魏王成为太子,日后登基为帝,自己没有拥戴之功,跟定会被边缘化,毕竟一朝天子朝臣,人家李泰有自己的班底,你长孙无忌就是他舅舅,也就仅此而已。

 至于李昭和李道宗,那就纯粹是个人喜好,毕竟吴王李恪文武全才,看着就是顺眼,所谓立贤不立嫡,虽有难度,但不妨一试。

 当然了李昭知道历史真相,他并未开口直言,心说由李道宗试试水也好!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畅所欲言,说啥的都有。

 有人说吴王李恪,虽然是个人才,但毕竟是庶出,哪有嫡子尚在而立庶子的道理?

 当然了,背后还有一层原因众人不好明说,那就是李恪身份太敏感,他的生母那是隋炀帝的女儿,前隋的公主,他真当上皇帝,万一来一波反攻倒算,为他外公隋炀帝报仇,那咋办?毕竟大唐立国不到三十年,朝堂上有很多前隋投降过来的官员。

 有人说魏王天资聪颖,也有人说晋王心胸宽厚,大家伙吵成一锅粥,搞得李世民心烦意乱。

 袖子一挥,“容后再议,退朝!”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