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谈笔生意

 刘卫东到了县里,找了一家照相馆洗照片。 

 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他当然明白,这年头,照相馆都是国营的,基本没有个体的。 

 就算有个体的,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呢,而且还需要极其严格的审批。 

 因为那个时候照相馆还属于特种行业,属于公安局直接管理。 

 个人哪怕是买照相机都是违法的。 

 80年以后,政策才逐渐放开,照相机也才开始悄悄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边找着国营照相馆,刘卫东神思悠然——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照相馆摄影师可以说是一个超牛笔的存在。 

 南方一些大城市,普通的一个摄影师一年收入高达四五百元,当年他南下,就曾经干过摄影师,还靠这个发了家,进军其他行业。 

 就算现在改开已经开始,摄影师也是很牛笔的,一般人想当,门儿都没有。 

 因为那时候的摄影师培养是以年为单位的。 

 入行前三年,学徒,一分钱都没有。 

 这三年的工作就干一件事情,摆姿式——给顾客摆各种姿势造型。 

 等第四年才有资格学习入门知识、接触照相机。 

 培养周期长、技术要求等级高,再加上一些秘而不宣的行业规则,所以,这个时代的摄影师很吃香,赚得很多。 

 在老市场里找到了国营照相馆。 

 因为刘卫东只是洗照片,不是照相,所以只收冲洗费,三毛张一张。 

 “得多长时间?” 

 刘卫东边拿胶卷边问道。 

 “三天吧。” 

 门口的那个开票的中年妇女不耐烦地道。 

 “能不能中午就洗出来啊,我毕竟来一趟也不太方便。” 

 刘卫东试探地问道。 

 他很清楚现在照相馆洗照片的方式。 

 当然不是数码时代的电脑打印、立等可取,是需要去暗房里,将胶片在暗室里用激光曝光,再用老式的银盐工艺冲洗,形成照片的。 

 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大概二十分钟就能冲洗出来。 

 至于一天两天还是三天,完全是看照相馆的人心情随机而定的,当然,这里面不排除也有前面照片累积等待冲洗的原因,但绝对有操作空间。 

 所以,刘卫东才有此一问。 

 “你家多大的事儿啊,这么着急?还半天?你咋不飞呢?” 

 那个中年妇女哼了一声,直接怼了回去。 

 那年代的国营照相馆的开票员也是合同工,算半个正式的,牛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