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守望关源岭

第三章 大槐树底下是祖地(第2页)

 村寨的黄土寨墙究竟是何年何月修筑起来的,是何人主持修筑起来的,由于村寨里没有村志无从查考。虽然有些从长辈的长辈流传下来的零碎传说,但也无从证实这些传说的可信程度。就连尚还健在的九十多岁的高寿老者也难得说清,一定是很有些久远的岁月了。 

 寨里寨外那些深水里、游动着野生鲫鱼不规则的许多大土坑,也许是历史上修筑寨墙依靠人力和畜力挖土留下的。可以想象当年修筑寨墙用土量是惊人的。 

 不过,从寨外西南角儿破败不堪的古庙里的一截儿残碑上,擦去尘土依稀还能窥视到古寨的历史轮廓儿和这个村庄的身世,也许这就是刻在石头上冷冰冰、硬邦邦的古老村志吧。 

 据石碑上残留的文字记载,这里的人们都是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底下强制迁移过来的。 

 明朝的官府对迁移的民众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对迁移的民众落户在新的地方还是有不错的生息安排的,以便使移民能够在新的地方能够发展生产,能够生息繁衍下去,以此来振兴繁荣华夏民族和当下国家的人口及经济。 

 当年在洪洞县张贴的迁移告示是这样写的: 

 迁民告示: 

 凡迁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迁者给地五十亩牛一头,三年不起科。 

 明洪武三年 

 “三年不起科”,也就是移民的百姓三年不交纳人头税,三年不交皇粮。 

 看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愧为底层穷苦出身,对待迁移的老百姓还是很厚道的。 

 就这样许多家庭被强制骨肉分离,自然这些骨肉分离的人们离别时哭天嚎地在所难免。 

 要是如今细细想来,迁移的人儿男女比例不知当时官府如何计算,也不知每个家庭分离出的移民有无年龄限制,更纳闷儿的是,若像告示上写的“四口之家迁一”,如果这四口之家只有父母和儿子儿媳,那该如何迁一? 

 无论如何移民是当时国家政策大势所趋,由于元末明初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户九空、田地荒芜人口大减,明朝统治者为了平衡人口的分布,发展振兴经济,不得已做出这一妻离子散的移民举措也够英明的。自然移民心里有不少哀怨,但哀怨只能怨战争这个吃人的魔鬼。因为战争这个魔鬼使一些地方特别是中原地区减少了很多人口,要填补这些地域的人口就得从人口稠密的外地移民。 

 虽然明朝朝廷对移民百姓的生息安排还算厚道,但执行移民的官吏对待移民百姓就不怎么厚道了。 

 大移民中向中原地带移民是人数最多的,为了保障移民顺利成功,移民执行机构对移民采取了很不人道的强制措施。 

 移民的官吏为了防止向中原地带的移民百姓在迁移的路途上逃跑或闹事,对这些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怨声载道的男女老少,像对待犯人一样被强制用一根根长长的绳索排成队一个连着一个捆绑着手腕儿,移民肩上背负着被褥干粮和锅碗瓢勺,一路上被扛着长矛、挎着腰刀的官兵像驱赶牲口一样吆喝催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