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葫芦与葫芦庄(第2页)
葫芦庄虽然大多数是穷人,但猛一看上去并不像贫穷的村庄。财主家盖有不少青堂瓦舍的屋宇,有些大瓦房的顶层还修有女性家眷住的绣楼。街市两旁有不少做生意的店铺,咋看起来像一个热闹繁华的小镇子,都是清一色的汉族人。有几个大姓的家族还修有古香古色的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家族先人的牌位。中国传统的祠堂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封建社会,它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说它是文化一点儿也不牵强,祠堂就像一个不是学堂的学堂、不是教育机构的教育机构。一个家族的祠堂里经常会让本族读过书有学问的人给族人讲述儒家经典,会请本族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本族先人的荣耀事迹,以激励族人奋发向上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祠堂除了崇宗祀祖,有的家族的祠堂里还张贴有族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无非是教育族人遵纪守法,明明白白做事儿,堂堂正正做人。祠堂里受人尊敬说话算数儿的人儿,都是其家族德高望重辈分高年龄大的人,尊称为族长,家族里遇到重要的事情,譬如婚丧嫁娶、过继子女、对老人赡养之事,常常都在祠堂里商议解决。一般说来家族与家族之间平时很少有纠纷和摩擦,都是本着圣贤遗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睦相处。偶尔家族与家族之间产生利益纠纷,或此家族与彼家族的人出现打架斗殴的事情,皆有双方族长本着互谦互让商量解决,很少有把事情闹腾诉讼到官府去的,这也给官府省去了不少麻烦。祠堂的存在和功能,颇有点儿乡民自教和乡民自治的味道。
葫芦庄这个村名儿并非官方或权重位高名人之士起的,而是人们自自然然叫出来的。这与村民们的传统种植产业有很大关系,当然葫芦庄肯定与葫芦有不解之缘。葫芦在当地的种植和发展除了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黄河岸边的老百姓离不开葫芦。
要说葫芦庄还真是是名副其实的葫芦庄,离开葫芦这个村庄也许就不能称其为葫芦庄了。
葫芦也是这个村子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卖葫芦就没其他挣钱的门路了。农民收获的粮食不是遇到特殊情况是不卖的,除了向地主交租和上交皇粮,余下的粮食能顾住吃饭也就不错了,农民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多余的粮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用野菜麸皮充饥。
村庄里很早以来就有种植葫芦的传统,除了好田地耕种粮食以外,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不长粮食的荒地都种上了葫芦。种葫芦不需要好田地,越是坑坑洼洼、烂砖头烂瓦块儿成堆的地方,葫芦越是长得旺盛,而且不需要施肥不需要锄草。当葫芦的藤蔓开始疯长凑合搭个架子就行了。葫芦藤儿横七竖八缠绕在架子上,开过乳白色的小花儿,青涩的小葫芦就结满了整个架子。大小葫芦悬挂在架子上,直到秋后一身绒毛的青涩小葫芦长成了光溜溜的深绿色的大葫芦,架子被沉重的大葫芦压得承受不了,农民就可以采摘了。采摘后就可以把带着秧儿的成熟的葫芦,挂在向阳的墙上或挂在大树上晾晒了。晾晒一些时日,葫芦就变得周身布满了暗灰色的斑点,葫芦上就像镀上了一层金黄色。金黄色的葫芦若是淋了雨或湿了水,就会变成豆黄色。以后这种豆黄色再也不会有任何变化了,会一直保持在葫芦的毁灭,除非人为地漆上别的颜色。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像这种耐旱耐荒的植物,是专门儿来惠及黄河滩的老百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