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问问逮鱼的
牛壮的几个乡亲好兄弟,个个精神抖擞,手中紧握着那根陪伴他们多年的竹竿,竹竿的另一端则稳稳地撑着他们自制的葫芦筏子。这些葫芦筏子,是用村里老人们传授的手艺,将一个个饱满的葫芦绑扎在一起,再铺上木板制成的,既轻便又结实,是他们平日里渡河捕鱼、如今搜寻失踪者的得力助手。
他们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希望,顺水在黄河两岸缓缓前行,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焦急交织的光芒。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搜寻,更是一次对亲情、友情和乡情的深刻诠释。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无论生死,都要把失踪的乡亲找回来,给家人一个交代,也给自己一个安慰。
他们的搜寻重点锁定在黄河两岸的滩涂上,这里是溺水者最后的归宿。每当黄河无情地吞噬了某个生命,不论那人是生是死,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汹涌的河水最终冲刷到这宽广的滩涂上。在这片看似平静却又暗藏危机的土地上,每一寸沙土都可能承载着某个家庭的希望与绝望。
黄河的滩涂,与其他河流的滩涂截然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与故事。有些河段的滩涂宽阔无垠,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黄河准备的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而有些河段,则因为以往黄河泛滥时修筑的防洪大堤,使得滩涂变得狭窄而崎岖,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交锋后留下的痕迹。这些防洪大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也无形中改变了黄河的自然流向与滩涂的分布,让搜寻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与复杂。
黄河两岸历史遗留下来的防洪大堤,有些河段其实离河流很远,有的大约有三四华里的样子,大堤以内的地方都统称叫黄河滩,黄河滩自然是常常被黄河泛滥侵扰。由于黄河是条放荡不羁的河流,时常随心所欲地向两边滚来滚去,所以河流离大堤的距离经常变化,有时河流离大堤远些有时近些,有时甚至河流紧挨着防洪大堤滚滚流淌,人们虽然看着惊恐不已但毫无办法,只有加固大堤防范决口。
据说在大清乾隆年间朝廷规定黄河滩里不能建村住人,但规定归规定,黄河滩里有大片的肥沃土地,农民视土地为生命岂能放弃?再说人们以前好几辈子都住在黄河滩里,不住在黄河滩里搬到哪儿去?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规定也就逐渐消失了,所以黄河滩里逐渐就出现了不少村庄和人口。
不过,朝廷有个不成文儿的法规,就是黄河滩里庄稼被淹了,或者黄河涨水把黄河滩里的村庄淹了,甚至淹死人了,一概不准怪罪朝廷,一律不准向官府诉苦求援,统统由黄河滩里居住的老百姓自行解决。好像生活在黄河滩里的老百姓不属于这个国家的人儿似的,但是每年每季凡是耕种黄河滩里的土地,都必须向官府上交皇粮,按耕种面积缴纳一斤都不能少,这些老百姓也都无奈地认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听话温顺的老百姓很早就知道天下的土地都是朝廷的,黄河滩的土地自然毫无疑问也是朝廷的,向朝廷上交皇粮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