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女小队(第2页)

 小小的迪娜拉只看到了父亲眼中的渴望,却不知道父亲的眼神,是在透过她去渴望那并不存在的儿子,她只以为这样会让父亲开心,所以便将那些泪水全部咽下,只为换取父亲的笑。 

 父亲虽然不知道,但这一切却都被母亲看在眼里,她知道家里每一只小羊的毛上,都沾着女儿委屈的泪水,家里的每一只牵马的缰绳上,都浸满了女儿掌心的血迹,家里的每一本书,都染着女儿的汗水。母亲知道自己的男人是个好父亲,他很爱护自己的女儿,也知道那男人也是个好丈夫,尽管自己再也无法生育,但他却依旧没有抛弃自己,还是为了这个家辛苦劳作。 

 哈萨克族的游牧民族,是个很看重血脉宗族,且尤为团结的民族,他们不以自己的小家为单位,而都是以宗族为单位生活,每到转场时也是,整个宗族一起行动。母亲知道自己的男人,不仅是丈夫和父亲,还是儿子。特别是他作为家里的长子,又是家族同辈中有声望的长辈,有一个儿子对他来说,很重要。 

 母亲知道父亲的压力,也了解女儿的痛苦,可作为无法让丈夫拥有儿子,能在族里抬起头的人,她却只能沉默着做一个观察者,什么都做不了。 

 迪娜拉一直以为,就算自己不是男孩让父亲失望,但她还有母亲,母亲会轻轻哼着歌哄她睡觉,也会将她被缰绳磨破的手指缠好,温柔地摸着自己的短发,她一直以为自己至少还有母亲的爱,却不曾想就在她上初中的时候,母亲成为了那个最先抛弃她的人,比父亲还要早。 

 初中的迪娜拉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明白了并承认了自己的性别,就算自己每天臭臭的,总是一头乱糟糟的短发,每天跟男孩子混在一起,甚至比他们都要厉害,但最终自己也不是一个男孩,永远不是父亲想要的男孩,以后能够接替他的位置,继续带领族人的男孩。 

 认清楚了这一切后,迪娜拉承认了自己是女孩的事实,也不再执着于让自己成为男孩。老师讲过花木兰的故事,也讲过巾帼英雄的成语,因此她开始学会思考,思考父亲需要男孩的背后,是一种落后且固执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而那种思想并不是父亲一直引以为傲的传承,是一种老旧的思想。 

 想清楚这些的迪娜拉,开始不断地与父亲发生争执,她想要通过自己的知识,让父亲知道什么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她想让父亲抛弃那种固有的思想,告诉父亲他错了,并不是只有男孩才能保护好族人,带着族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只要是优秀的人,女孩也一样可以。 

 但这些话对于父亲来说,无异于是在扇他的巴掌,是在质疑他最为一家之主的能力,更是在嘲笑他的庸俗和一直信奉的规矩,父女俩的关系急转直下,很快便降至了冰点。那时候的迪娜拉和父亲两人,就像一对水火不容的仇人,每次见面都会大吵一架,而母亲却只能将这一切看在眼中。 

 那时候的众人都将这看成一件小事,以为是迪娜拉在闹脾气,是青春期女孩的叛逆,但却没有人知道,迪娜拉说出的那些话,正是作为女性意识的觉醒,去对抗父权社会的腐朽思想。 

 初二那年的夏天,一直沉默的观察者母亲变了,她劝说父亲可以从堂弟家过继一个儿子,堂弟家养不活那么多孩子,这样不仅是帮他一个忙,也算是圆了父亲的儿子梦,而且以后再也没有人说三道四。起初对于这个提议,父亲是坚决不同意的,但母亲却将堂弟家的奶娃娃接了过来,成日地抱在怀中,在父亲面前晃悠,最终父亲也松了口,终于同意了母亲的决定。 

 迪娜拉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即便之后的许多年,她接受过许多高等教育,懂得了人类的劣根性,也知道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但她依旧被那一天所困,就像扎进心中的一根刺,尽管时间能将刺拔出,但发生过的痕迹,却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