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史记管晏列传》(第2页)

 鲍叔牙举荐管仲后,甘居其下。其子孙世代在齐享有俸禄,十几代人都有封邑,常为名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之贤,而称赞鲍叔牙能识才。

 管仲执政齐国后,凭借海滨的齐国,流通货物、积累财富,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好恶一致。他说:“仓库充实,百姓才懂礼节;衣食充足,百姓才知荣辱;君主行为合度,六亲才稳固。礼义廉耻不弘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如流水源头,顺应民心。”所以政令符合民意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给予;百姓反对的,就废除。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化败为功。重视权衡利弊。齐桓公因怒少姬而南袭蔡国,管仲趁机伐楚,责备其未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北征山戎,管仲让燕国整顿召公政教。柯地会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劝其守信,诸侯因此归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是治国法宝。”

 管仲富贵可比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遵其政策,仍强于诸侯。一百多年后有了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因节俭力行受敬重。任齐相后,饮食不重肉,妻妾不穿帛。在朝廷,君提及则直言,不提及则正直行事。国君有道则服从命令,无道则斟酌命令。因此在三世诸侯中名声显扬。

 越石父贤能,却被囚禁。晏子外出时遇之,解左骖赎其,载归。未告辞就入内室,久,越石父请绝交。晏子惊,整衣谢罪。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面前意志伸张。您恕我是知己,但知己却无礼,不如在囚禁中。”晏子于是请他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时,车夫之妻从门缝看丈夫。其夫为相驾车,神气自得。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说:“晏子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显诸侯,却常有谦卑之态。你八尺之躯,为人仆御却自满,故我求去。”此后丈夫自我克制。晏子问之,车夫如实相告,晏子荐其为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晏子之书,觉其所述详尽。既见其着书,又想知其行事,故写此传。其书常见,故不论,只论轶事。管仲是世人眼中贤臣,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周道衰微,桓公贤能,管仲不劝其称王却助其称霸?俗语说“顺势助美,匡正救恶,使上下相亲”,说的不就是管仲吗?晏子伏庄公尸哭且成礼后才离去,难道是“见义不为是无勇”之人?其谏说时,敢于犯颜直谏,这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啊。假使晏子还在,我虽为其执鞭驾车,也欣然向往。

 “管鲍之交”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

 它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出的本钱少,分红时却拿得多,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财,而是理解他家里穷;管仲曾三次为官,三次被君主辞退,鲍叔牙不觉得管仲没才能,而是知道他没遇到好时机;管仲打仗时多次逃跑,鲍叔牙也不认为管仲是胆小鬼,而是体谅他家有老母亲要照顾。后来,鲍叔牙还举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居其下。这种理解、信任、相互支持的情谊就被称为“管鲍之交”。

 鲍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也被称为鲍叔、鲍子,齐国颍上人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

 生平经历: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齐国大夫鲍敬叔。早年与管仲合伙经商,管仲贫困,鲍叔牙多分利与他,且不计较管仲在生意、打仗等事上的表现,二人结为莫逆之交。齐僖公时,鲍叔牙听从管仲建议辅佐公子小白,后在齐国君位空缺时,护送公子小白回齐国即位为齐桓公 。

 主要成就:他拒绝齐桓公任命自己为宰相,举荐管仲为相,并成功将管仲救回齐国。管仲辅政期间,鲍叔牙积极配合,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

 人物评价:管仲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孔子评价他能辨别贤才,有智慧、仁义、道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