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千古宝画(第2页)
只是,不知是天意如此,还是他真的是李煜转世,赵佶原本可以无忧无虑的当个研学文艺的王爷,因宋哲宗赵煦病逝,他就被推上了帝王之位。大多数人觉得其中蹊跷也是有原因的,其一、李煜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本就无缘王位,但李璟穷兵黩武而导致南唐割地赔款后,他的5个哥哥先后离世,所以就由李煜当皇帝了;而赵煦死的那年才25岁,但自打他10岁即位算起,已经过了15年,当时大宋江山指定不能交给一个10岁的孩子,自然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废止了王安石变法,加之高太后对赵煦管理过严,慢慢长大的赵煦不仅对抗高太后,还在宫内夺权中获胜,从他14岁到17岁亲政,一直和高太后上演后帝争权,高太后死后,赵煦亲政,不仅贬斥司马光、苏轼等人,还用章敦、曾布推行王安石变法,而且对西夏作战也屡有建树,迫使西夏乞求议和。可以说赵煦并不昏庸,而且文韬武略上颇有政绩,只是25岁就病逝。因他膝下无子,就由赵佶当皇帝了。就这点来说,李煜和赵佶都是不想当皇帝却被扶上皇位。
其二,李煜登基后先向赵匡胤请和,然后私下练兵,准备任用韩熙载,只是江山倾颓之势无法扶正,从而李煜在赵光义打来时做了亡国之君,因写一首《虞美人》而被赐死。赵佶登基后任用贤能之人,继续推行新法,只是从任用蔡京、童贯开始,统治腐朽,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起义不断。虽然他并非亡国之君,但依旧在靖康年被掳走,被金国人折磨了整整8年才离世。因此,二人命运高度相似。
其三,李煜和赵佶都擅长琴棋书画,李煜的诗词,赵佶的瘦金体都流芳百世,只是都因亡国之君而成为后世帝王警醒的反例。
赵佶登基后,不仅亲自主持科举,还不拘一格,集全国之力办学培养书法、绘画、蹴鞠和音乐等才子并加以任用。一时之间,全国都争相学习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希望能得个一官半职。顺便得说明,徽宗时书画院是全国要求最严,造诣最高的地方,尤其是绘画,更是由赵佶亲自上课、出题、监考和评卷。由此选出了不少人才,比如:写字好看的秦桧,画《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蹴鞠超凡的高俅,还有就是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
王希孟当时只是个16岁的孩子,还是赵佶破例选中的徒弟。要知道皇帝收徒的先例可不多,王希孟能被书画早已成名,在绘画上登峰造极的赵佶看中,足见王希孟的天资聪颖和画艺高超。据传,徽宗曾以“踏马归来马蹄香”为题,考验画师们,“踏马”、“归来”和“马蹄”都好画出来,可“香”无形,难倒了一大群画师,只有王希孟在马蹄周围画了几只蝴蝶,便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等到来年,宋徽宗就给王希孟“千里江山”为题,让他出去游览大江大山,回来画出《千里江山图》。只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王希孟游览时,见到了好多宫内难见的民间疾苦,他的心性和想法难免有所改变。等到他画时,更是废寝忘食,一连画坏了十多支笔,20多张绢纸,等他终于画好后,一幅大气磅礴,气韵贯通,浑然天成,巍峨秀丽的《千里江山图》就已经在长度上是以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了,而且线条和绘画技巧和张择端不相上下。但王希孟并未止步于此,他向徽宗要来了价值连城的玉石,也就是石青和石绿;当然,王希孟也并不是直接用这两种石料做染料的,而是把石青的原材料蓝铜石、石青的原料孔雀石、青金石、赭石、朱砂、雌黄和砗磲等石头磨成粉,经过日夜无歇的反复提炼,用这些分别经过线稿、铺墨、罩色、染色、复色和固色等步骤,也就是在绢面是用淡墨勾勒山水轮廓、分出主层次、再根据画色明暗用画笔涂抹,用赭石铺上底色,构成山脚下的颜色,山顶上施加绿色。这样子能保证画卷千年不掉色,但是一开一卷之间会脱落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