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边军沐风叶

第203章 皇太孙(第3页)

 


    相比于各封建王朝,明朝商税显然不算低,甚至可以称之为横征暴敛,因此明朝自洪武年间,流民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流民数量增多,使得户籍混乱,税收无法进行。税收一再降低,造成了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虽然经过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让万历朝的税收有了气色,在万历三十年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万两白银,可是万历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加重,天灾不断,让税收问题又凸显了出来,去年整年税收不过四百万两。
 


    户部国库包括万历的内帑,现在都是缺钱的状态,五万两虽然不多,可是这仅仅是一个小生意,并且也仅仅三个月而已。
 


    听这意思,这生意是一本万利的,不亚于盐税铁税啊。
 


    万历突然想到一个事,当时朱常瀛和朱由校过来说要将股份送给他呢,当时若是接了,这生意,是否自己也能分一杯羹?
 


    不过旋即摇了摇头,不论怎么样,和子孙抢生意这事做不得啊。
 


    众人从震惊中缓了过来,万历又开口道:“那粮食呢?这么多人一路需要的粮食还有过冬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朱常瀛摇了摇朱由校,示意他说。
 


    朱由校也知道这是朱常瀛给自己表现的机会呢,于是对着朱常瀛点了点头,而后开口道:“皇爷爷,三四万人数月甚至半年所需要的粮食,至少需要数万石,现在一次性采购这么多,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更加可能引起粮食暴涨或者囤货居奇,所以我们并没有从市面上购买粮食,而是让各路商人用粮食来充当玻璃的定金,并且说明只要陈粮。”
 


    万历点头,只要陈粮,确实是好办法啊:“可是粮食一路运输,损耗很大,需要的粮食可能会比你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朱由校越说越自信:“皇爷爷考虑的我们也想到了,所以在京城各个商家,我们用银钱先换粮食,先让这数万人能够迁徙到辽东,其他地方的商家,让他们直接将粮食送到山海关,而价格上,我们给出了很大的优惠,原本一两一尺的玻璃,我们四钱银子就卖,他们都是商人,自然算的出来有足够的利益,粮食损耗自然有,但是陈粮更多,自然会源源不断的送往辽东。”
 


    “此事不单单是为了这次流民的事,日后更是可以和盐引一起配合,让更多的民间力量为我大明的边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这样一来,朝廷的支出就会减少许多。”
 


    朱由校的话让万历和杨吉等人不住点头,现在大明最大的支出就是边防了,每年的支出都在五百万两以上,实在让朝廷喘不过气来,众人也不给玻璃太大的期望,哪怕每年给朝廷减少十万两的支出都是意外之喜了。
 


    可是旋即众人又想到一件事,这玻璃产业是朱威的,也是两位殿下的,和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如今却将所得全部给了朝廷…
 


    万历叹了一口气,问道:“你们想要什么?你们能说出来,朕就能给。”
 


    这是万历第一次这样对朱常瀛和朱由校说话,两人对视一眼,而后异口同声的说道:“儿臣(孙臣)…只求父皇(皇爷爷)身体安康,我大明绵延不绝。”
 


    “好…都是好孩子啊…”
 


    “恭贺陛下…”
 


    万历很开心,他对这个国家有责任感的,可是数十年与文臣的对抗,让这个国家变得摇摇欲坠了,他现在看到后辈如此,让他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至于太子,不论以前还是现在,他还是一点都看不上,但是这个孙子,他很喜欢,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考量。
 


    万历这辈子见过太多人了,那番话,是否是自己想的,是否是自己说的,他心里跟个明镜似的,这次召见非常突然,就算是有人教朱由校说这些话,也不会应答的如此得体,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就是朱由校这个孩子,聪明,有想法。
 


    “传旨…自古圣贤治国,皆赖英才辅翼。有功于国,得信于民者,实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骨。今朕承天命,膺历数,临驭万方,以彰其德。”
 


    “桂王朱常瀛”,才德兼备,经世致用,卓选其一子,封端俞王,建宗庙。”
 


    “朱由校,虽年少,但甚恭,德行俱佳,可堪大用,封皇太孙,仪仗车马尊旧制,可入朝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