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 上鱼了(第2页)

据他在舟市的造船厂了解过,声纳设备也就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才变得实惠了一点,让中小型的渔船也能负担得起。

不然,前几年不要说中小型渔船了,中大型渔船都得下血本才能安装一个最基础的。

他有看过,那个声纳只配有简单的显示屏,显示声波反射图像,没有他现在这一台先进,但是也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够现在人使用了。

他一边看着显示屏,一边开始在周围缓慢的移动,并且留意着跟另外两条船相隔的距离,避免走丢。

在他留意着显示屏,慢慢寻找的时候,那两条船已经陆陆续续找好位置下网了,并且频道的滋啦声也传来他们的对话。

“我找好位置下网了……”

“我这边也差不多,不要偏离,方向进行前行……”

叶耀东也回应了一下,“我找找看,找个好一点的下网点,你们先干你们的。”

“差不多就得了……反正也差不了,刚出来,边走边拖……”

“哎…好……”

他能看到显示屏上好多个绿色的小点,一路行驶过来,他都断断续续能看到。

不同颜色的图形代表着鱼群的密度,他在周围转了一圈,看到的都是一些绿色的小点。

一般是绿色,黄色,红色颜色越深,说明鱼群的密度越大,还有回声的强度。

他在周围转了一圈,干脆也不找了,也去通知工人下网,然后根据鱼群的位置,调整航行的方向跟速度。

顶多等会儿边航行边看,有没有更密集的区域,哪里更密集往哪里走。

反正现在能探测到的鱼群密度比上辈子强多了,现在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显示屏上随便看一下,基本密密麻麻都是绿点,上辈子出海捕捞探测到的都是很零散的分布,都得耐心的慢慢寻找鱼群。

这年头,真的只要有渔船敢去远一点的海域捕捞,都是闭着眼睛就能遇到鱼群,只是密度强还是弱的区别。

这条远洋1号船配套的渔网并没有比东升号长多少,照样还是三百多米,不过配套的钢丝绳却另外还有几百米,因为深海底下的深度自然也更深。

工人们将渔网抬起来,通过船尾的滑道慢慢的放入水中,并且通过绞盘和滑轮系统将渔网完全展开,确保网口张开状态。

也会在网的两侧安装网板,利用水流的作用,将网口撑开,增加捕获效率。

叶耀东也关注着他们下网的情况,并且把船速控制在24节之间,然后一面留意着显示屏,一面留意着海面上另外两条船的行驶方向,避免与他们偏离太远。

“都下网了,那你们就看着情况走,感觉哪里有货就往哪里去,不要偏离太远就行……”

这话一听就知道是跟他讲的,叶耀东也回应着。

“知道。”

“阿东啊,之前你说,你这一趟只打算出来半个月左右,就返回了?”

“对,家里也有事,我得常来常回。以后即使跟着你们出来,可能也就出来半个月到20来天之间,就会返回一趟,也顺便把货给卖了,不需要卖给收鲜船,节省一笔。”

丁叔道:“你这条船这么大,耗油可不一般啊,你确定那么频繁的返回啊?那么大数量的货,找买家也费劲啊,多耽误事啊,宁愿少赚一点,给收鲜船得了。”

叶耀东听着滋拉声,也能拼凑出讲的什么。

“我有合作的伙伴,靠岸回去后,直接把货给合伙人处理就行了。”

赵成周道:“那倒也行,就怕来回太过耗油,你这船耗油可不得了,随便加一次油都得几千块了。卖货又耽误太长时间,得不偿失,还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在海上的还能多捞一点。”

“嗯,我这船上也有大型几百吨的冷冻室,冷藏室,值钱的留起来冷冻,其他便宜的暂时冷藏,期间你们有叫来收鲜船的话,我也跟着卖。”

“那行,那你自己有计划就好,你这船确实比我们大多了,累计个20天,然后回去一块卖都行。”

叶耀东本身也是这么想的。

这条船可是按远洋渔船的标准打造的,后期他又改造了一下,会更加的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