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白衣天子白石源中生
第528章 四城一岛(第2页)
杏山城的主要作用就是掩护北面的松山城和南面十里外的笔架山,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笔架山孤悬于大海之中,更准确的说法它是一座小岛。
对于明军将领来说,此时没有水军优势的清军对它是无可奈何的,它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要塞。
明军在此地聚集了可供十四万人马所用三个月的粮草,被分为十二大堆,堆放在笔架山。
只是为了存放和领取粮草方便,由京城来的人才张若麒主张,明军在笔架山与大陆之间修筑了一道400步长、2步宽的狭窄石堤。
这也是这座要塞唯一的缺憾,虽然方便了物资的进出,但是也给笔架山的防守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当然明军并不是没有防备,在桥头堡的位置,按照地势地利,修筑有坚固的防御要塞,命令关宁军骁将王宪率兵两千在此地驻守。
而且因为杏山城与笔架山的距离仅十里,如果清军进攻笔架山要塞,那么杏山城内的明军就可以在后方袭击清军大阵之后,清军将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所以按照大明方面的理解,把军粮物资放在笔架山也是很有道理的。
而笔架山的西北方、杏山城的西南面,就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塔山,塔山的北、东面都是一马平川,东南面就是大海,西北面全是山区,这里是锦州通向宁远的咽喉地带,从宁远到锦州的必要关口,如果让清军得到塔山,那么锦州的后路陆路通道就将被基本堵死。
塔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明军在塔山一带汇聚了精兵一万四千人,关宁军的剩余精锐力量大都集中在此,以辽东巡抚丘民仰亲自坐镇,率领关宁军骁将张韬、佟翼圣、张鉴、于永绶、吴永录、周祜、窦濬、山永游击秦鼎、戴罪京营参将王之富九将,驻守塔山,可见明军对于塔山的重视程度足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