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白衣天子白石源中生

第751章 大胜之后存隐患 (第2页)

 “沈伯父言之有理,只是南京城驻扎有新编京营24万大军,从采石矶到崇明岛,我大明又有近十万水师在沿岸驻守,相信应该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如今扬州取得一定的胜利,斩首功劳和俘虏都是实打实存在的,相信南京方面的文武官员,对于抵抗外敌的信心能够增加一些。”

 张鹿安安慰道。

 “恐怕是未必。

 老夫从一些老友的口中得知,朝廷中的党争更加激烈了,阮大铖继之前三案抛出的‘从逆人员大案’后,又开始对北来官员进行大清洗,可是要知道从北京来的官员,有几个没有投降过顺国和清国?

 按道理来说,人家能够幡然醒悟,历经千辛万苦来归,就应该予以接纳,可是呢?朝廷的做法,仍然是予以坚决打击。

 前段时间阮大铖开始对北来官员如陈名夏、周钟等人进行审查,想要治以重罪,清流方面就提出来马士英下面的幕僚光时亨也是北来官员。结果陈名夏在自己的某些好友的帮助下,逃出了南京,重新投降了清国。

 要知道南京的南岸都是有密集官军封锁的,陈名夏能够逃出去,绝对少不了国家重臣的帮助。

 陈名夏这件事,弄得阮大铖是气急败坏,也不顾及马士英的态度,直接将周钟、光时亨在内的北来官员给杀害了,弄得南京城内是人心惶惶。

 国家大员不干实事,下面的人就算再拼命恐怕也是于事无补啊。”

 “沈伯父说的对,鹿安虽然在安庆府待的时间很长,与阮大铖和光时亨都有交集,但是交往不深,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罢了,没办法养军实在是太费钱了。

 沈伯父放心,鹿安绝对不会和阮大铖同流合污的,更不可能是所谓的‘阉党’。至于光时亨,此人虽然毛病很多,尤其是听说葬送了先帝的难逃之路,但是他肯回南京,就说明他绝对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就这么杀了,也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哎,不过是政治牺牲品罢了。”

 “不过沈伯父提到的清军可能另辟新路南下,这个确实是个很大的隐患。鹿安将会上书朝廷,希望南京方面能够有所准备。”

 “南京方面的准备其实不能说不充分,从采石矶到崇明,摆了一连串的大兵:

 采石矶上游有水师提督黄蜚所部数万人;

 采石矶到南京江段,有靖南军(注:指的是黄得功所部)大将诸葛晋明和吴煌两部数千人以及川将方国安所部数千人防守;

 南京江面有刘孔炤所部水师数千人;

 金山、镇江、扬中方面有郑鸿逵、杨文骢所部三万余人;

 常州段有黄斌卿所部水师两万余;

 苏州三丈浦到吴淞江口则有下江监军道荆本彻、荆元相父子,率领的吴淞水师万余人负责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