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陈述一个实情(第2页)

 祝晓敏默了默,只得点头。

 看着父子两个离开,苗诗文心里不安,低声喊:“晓敏。”

 祝晓敏无奈:“这些年,罗老师处处小心才熬到现在,随他吧。”顿一下又说,“棉花用新的就行。”

 那也还行。

 苗诗文只得答应。

 所有的人都做过统计,先处理出来的两匹布拿回去,那间屋子的炕上就成了工作台,苗诗文开始在布上画线。

 几件衣服画下来,苗诗文发现,布料短了很多。

 “不是短了,是缩水了。”祝晓敏好笑,“所以,我们提前洗了那么多回,也很大程度上减少衣服缩水的程度。”

 在几十年后大家说起来,说这个时代的人都穿着全棉的衣服,而几十年后全棉的衣服要比别的贵很多,却不知道这个年代的棉布会缩水,严重的,可以从一件成年人的衣服缩到儿童的尺寸。

 “棉衣又不会常洗。”谢承志笑着摇头,见几个女知青忙,自己又插不上手,抱歉的问,“我们能帮什么忙?”

 苗诗文笑:“那么多布呢,清洗都交给你们,那可都是力气活儿。”

 别说坡上坡下大量的挑水,就是那么一整匹布要洗要搓要拧,也不是她们女知青能做到的。

 祝晓敏倒是笑:“不然你们打听一下,哪里有弹棉花的,我们棉衣用新棉花,被褥可都是旧棉花,要弹一下。”

 邢庆生问:“怎么要请人来弹棉花?”

 “不是!”祝晓敏摇头,“我是想让你们挑几个人去学,技多不压身嘛,用起来也方便。”

 男知青们:“……”

 好像是那么回事。

 知青点三十五个知青,加上罗家父子,要有三十七件棉衣,还真是不小的工程。

 好在张巧梅和王小雅也会针线,棉衣又不比外衣需要太精细,和苗诗文合作,赶一赶也不是不行。

 于是,大家时间做了调整。

 每天下工回来,趁着天还没黑,三个女知青先做针线,男知青们就去挑水,把泡了一整天的布清洗出来,晚饭交给拿不起针的祝晓敏和几个下得了厨的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