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襟晚照(第2页)

 到时候雇佣一些人,多买几辆倒骑驴,再寻找一些固定的地方出摊,就能形成一些规模效应。车子要进行统一的涂装,还要印上品牌,让顾客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牌子,到以后开了铺子就有了知名度,生意肯定比散卖的好。

 王大山把想法都跟几人说了,几人听了都说好。当然好了,这些都是未来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但现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理论,大伙儿都还想不到这些。

 但李红军听了之后,想了想问道:“大山,你说的这些,好是好,但有个问题是,咱们到时候雇人怎么雇?要是雇着不靠谱的人,连车带货都给咱们顺了,咱们不是亏大了?”

 到底是李红军,还是有些商业头脑的。

 “这事儿你们不用担心,一是咱们雇佣一些身边朋友的亲戚朋友,他们看在介绍人的份上,不会乱来。二一个,咱们工资肯定比拉板车的,做小买卖的开的高些,为了长久计,他们也不舍得放弃固定工资干一次性的买卖。

 但有一点,要监督好,做好财务管理。今天给出去多少货,明天就要拿回来多少钱。这事必须要严格遵守的。”王大山给众人解释道。

 几人听后,都连连点头。

 其实做买卖这件事,就怕没人带头干,也怕光想不干。在这个年代,只要是干了,就一定能够赚到钱。

 如今王大山带着他们从大白山来到了北京,趟出了一条路来,大伙都挣到了钱,这些人一个个心气十足,都想留在京城。

 但李援朝不行,他还有一个重病的老娘老娘需要照顾。

 开完了会,李援朝三人继续去出摊,王大山又去了袁奶奶家。

 等到了袁奶奶家,王大山发现袁奶奶正和王士昌与另外两个陌生人演奏《沧海一声笑》。

 袁奶奶抚琴,王士昌吹笛子,其中一个陌生人拉二胡,另外一个陌生人弹琵琶。

 四个人都已经年过花甲,白发丛生,但抚琴微笑、恣意飞扬、风雅洒脱,颇有一些笑傲江湖的既视感。

 看来袁奶奶已经编好了曲。

 这曲子与原版的曲子很像,但又有些许的不同,听起来更加的从容不争,江湖归隐的宁静。

 一曲奏毕,王大山鼓掌叫好,夸赞道:“奶奶真是编的好曲,几位爷爷弹的也好,这首曲子好听极了。”

 袁奶奶看见王大山来了,笑呵呵说道:“还是你这段旋律好,不然我也编不出来这么好的曲子。”看来袁奶奶也是满意的。

 说完,他又笑呵呵的向另外两位老人介绍起王大山来,说这是自己的孙子。两位老人都夸赞王大山有天赋,是个好孩子。

 这两位老爷子,都是袁奶奶在音乐研究所的同事,也是王士昌夫妇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