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华录清韵公子

第二十二章 神相(第2页)

 侍者双手上捧,说道:“客人递了名刺,说是递交府中太守。”

 刘和跟在孙原身后,听了这话又是一愣:听侍者话中意思,似乎是知道有位太守住在太常府里,却不知道这位太守姓甚名谁?

 孙原亦是奇怪,伸手接过名刺,在手中展开一看,只见纸上清晰写了五个隶书大字:

 汝南许子将。

 “是他?”刘和的声音有些诧异,孙原皱着眉头看看他:“你认识?”

 “你不认识?”刘和反问一句,望着孙原差异的脸,不禁一拍额头:“一时忘了你在药神谷十年,哪里会认得他。”转脸冲侍者道:“请许先生进来相见。”

 侍者应诺一声,转身急趋。剩下孙原一脸奇怪的表情。

 刘和知道他为何奇怪,便细细解释道:“自天子即位以来,察举制迅速崩坏,若非如此,你亦不得这般轻易步入朝堂。”

 “察举制本是将人才选举之权下放至州郡手中,大郡年举三至五人,小郡年举一至三人,可谓是人才广进。只不过几十年来外戚、中官先后当权,借助权势,先是党锢封了天下士人的进身之路,又借着察举制提拔了许多自己的族人、弟子、门生。当今的司隶校尉赵延便是大长秋赵忠的族弟。”

 孙原摇摇头,道:“明知是吏治腐败,却又不得不用,不然这帝都内上万官员又从哪里来?”

 “你是看得透彻,却有人想出了法子。”

 刘和诡异一笑,指着他手中名刺:“汝南郡,平舆县,许氏三龙。许虔许子政,许靖许文休,还有这位许劭许子将。”

 “许家本是望族,有‘五经无双’的许慎,名列三公的许敬、许训父子,现在身为侍中的许相,以及官拜陈国相的许瑒。只不过许训和许相父子俩个和中官走得太近,许氏三龙一怒之下,将许训父子从族中除名了。”

 “竟有这等本事?”孙原更是诧异。许家本已位列三公,这许氏三龙竟然能将堂堂三公从族中除名,这是何等可怕的影响力?

 “他们兄弟三个,更是想出了匪夷所思的法子,每月的初一、十五均在平舆公开批评时政、点评人物,被民间称为‘月旦评’,凡是被三龙评点过的人物无不身价倍增。更被称为有小‘察举制’之名。”

 “除却三人均是名士、大儒之外,这位许子将更有一别名——”

 他望着孙原,笑问:“你可知是什么?”

 孙原望着他打哑谜的模样,只想狠狠给他一剑。

 “其人有三绝:相人、相剑、相面。被誉为‘天机神相’。”

 紫衣公子眉头渐渐缓和,心中却是掀起阵阵思绪:“人间还有这等传奇人物?”

 “所以,劝你见见。”刘和笑道:“许多人想得到许子将的评语而不可得,若非他真得了天机,能知道有一位太守在帝都内?”

 孙原却不曾理会他,仿佛是在低头思索什么。

 *******************************************************************************************************

 太常府前,一道身影袍袖飘飘,腰间配着一柄古朴长剑,透着一股仙风道骨的味道,门口的卫士却是不甚以为意,这人看似气质颇高,头上只是带了一个帻巾,并非士冠,九卿高门府邸,往来皆是豪门贵族,自然看不起此等寻常百姓。

 那人也不恼,只是微微笑着,手抚两缕黑髯,他的年纪亦不过三十许。腰畔的长剑,剑锷上悬着一个小小的玉坠,若不仔细看,只怕看不清上面有小小的“天机”二字。

 两道身影在庭院深处出现,这人嘴角微微浮起一丝笑意,果然来了。

 只是,他看到的那一瞬间,眉头不经意的蹙起,似乎有什么超出了他意料之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天命星位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彖曰卦辞不会错的,哪里错了?

 孙原望着眼前的人,拱手作揖:“魏郡太守孙原孙青羽,见过许子将先生。”

 “魏郡?孙原?”

 许劭眉头疏解,心中却惊愕,北斗南斜,天命之星怎会出现在北境?

 难道找错人了?许劭暗暗摇头,能够出现在帝都之内,位列大郡太守的人物难道还有第二位?

 “怎么,许先生并非是来寻在下的?”

 紫衣公子望着他模样,不禁轻轻笑了起来,他与许劭素未谋面,找错人也该正常,只是……以许子将这般“神相”的名头,当真是找错人了?

 身边刘和低低一声:“我也是头一次见许子将,指名要见你,总觉哪里不太对。”

 这位袍袖飘飘的当世名流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透着淡淡的自信与坦率,双手作揖,施了一礼之后,道: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在下虽然不精于卜筮之学,却自信卦象不会错。”

 孙原与刘和互视一眼,再望向面前这位三十几岁的儒生,不禁收敛轻视之心,后退一步,孙原微微颔首:“请先生移步一谈。”

 三人进了府门,门前的几个卫士尴尬不已,互相看看:怎么这帝都之内还有如此面生的人物?

 ********************************************************************

 小憩所在,孙原与许劭、刘和对席而坐,火炉里所煮的水已然沸腾,身边已无侍者,说不得要由刘和这位大汉侍中亲自沏茶了。

 沸水激流入盏,茶香登时四溢,许劭望了一眼茶盏,眼中闪过一道神采,赞叹道:“自古以来饮茶之法,皆以茶叶与水同煮,作以味料,而今太守以沸水冲泡炒制茶叶,竟是另辟蹊径,许劭游历天下,亦不得不折服于此。妙哉,妙哉。”

 他随手举盏,轻轻一嗅,清芳入鼻,登时神清气爽,便是腊月冬天,亦不觉得有多寒冷了。

 刘和方为孙原沏了一盏茶水,听了许劭言语,亦是笑道:“正是。若不是为了这口好茶,我又何必天天都往太常府跑。”

 孙原端坐在对面,微微一笑道:“先生说笑了。茶叶采摘之时,潮湿而带有土腥气,积压一久便容易腐烂,白白坏了上好的茶叶。先行晒干,再行炒制,茶叶去湿培熟,便容易储存,即饮即泡,更为方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