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闹剧

“将军,要不……我们试试攻城吧?”

 黄河岸边,高览看着近在咫尺的濮阳试探性询问张飞。

 此时两个壮汉正在大眼瞪小眼的对视,一时间谁都没个结论。

 原本的命令是张飞负责佯攻濮阳,给高顺制造机会。

 可张飞又是声势浩大的修桥,又是大张旗鼓的行军,濮阳却一点反应也没有。

 这让他们不能不产生疑问,毕竟濮阳就在眼前,傻子都知道需要布置防御,濮阳的守将却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难道说这里有埋伏?

 张飞不敢大意,十分谨慎的说:“先派人四处查探一番吧,万一遇到埋伏损兵折将事小,坏了主公的谋划可就麻烦了。”

 高览想想也是,立即派出数十组斥候前去四周探查。要是没有埋伏他们可以尝试一下攻城,功劳就在眼前,不拿反而是矫情了。

 只是这个结果嘛……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没多久,有个斥候便回来报告,称他们那一队人诈开了城门,等待大军入城!

 对于这种话张飞一个字都不信,他甚至怀疑斥候变节了,准备让人处死这个叛徒。

 然而斥候却赌咒发誓绝无半句虚言,濮阳确确实实被他们诈开了。

 对于这个信奉鬼神的年代,誓言是十分具有可信度的保证,于是张飞便仔细询问了事情经过。

 细问之下才知道这就是一场闹剧,濮阳现在连个镇守的将军都没有。

 这队斥候被分配到去濮阳城附近侦查,但是靠的太近有人被发现了。

 面对城墙上的质问队长灵机一动,称自己是袁绍的信使,要求对方开门。

 这就是张飞最怀疑的地方,按理说不管是谁的信使,只要是人都不可能随意开城门。

 结果濮阳守军居然真就把城门打开了,难道濮阳守将是条狗不成?

 濮阳守将当然不是狗,不仅不是,还是统兵能力相当不错的高干。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濮阳乃是军事重地,袁绍必须安排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镇守。

 高干的能力相当不错,属于治军治民皆可的文武之才,虽不突出,胜在稳健全面。

 王弋早就知道高干是守将,才费了这么多波折攻打濮阳,谁能想到居然是这种结局。

 世间之事想要取得成功,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意见就必须统一。

 濮阳能有这种反应,可以说是洛阳袁绍的错、青州淳于琼的错、白马蒋义渠的错,反正和高干没有太大关系。

 淳于琼去青州平叛的时候路过濮阳,袁绍只给了他和荀衍三千兵马,而青州的情况又十分危急。

 无奈之下只能从高干手里抽了一千,并且千叮咛万嘱咐,无论谁求援都不予理会,濮阳不容有失。

 出于和袁绍的关系,淳于琼也算是相当爱护高干了,可惜亲舅舅袁绍却不怎么爱护。

 在洛阳输得急头白脸的袁绍四处搜罗能调动的兵马,最终将目光放在了濮阳。

 他从濮阳抽调了三千兵马支援自己,仅仅给高干留了一千人。

 一千人守濮阳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前两天蒋义渠还来信,希望得到支援。

 蒋义渠这个人组织能力在汉末绝对属于顶流,统兵能力也说得过去,奈何他有个致命的缺点,武艺真的很呲。

 和王弋打过交到的他深深明白北方那个庞然大物手下的将领都是些什么水准,于是他写信询问高干能不能提供几员武力不错的战将。

 高干看完信后简直崩溃,瞅了瞅自己手下那几个歪瓜裂枣,心道能怎么办?只能自己上了呗……

 他带了五百人和自己手下全部的高级将领去白马支援蒋义渠,只给濮阳留下了五百人和两个平时没什么存在感的军侯。

 做出这个决定高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看来濮阳丢了洛阳还能打。但是白马若丢了自己舅舅可能就要死在洛阳了。

 张飞哭笑不得的接收了濮阳,进城之后发现那个斥候队长还在和负责城防的军侯吹牛胡侃,说自己在袁绍面前多么多么得势。

 “要不要我把你送过去?还是说在我麾下你觉得屈才了?”张飞黑着一张脸,心道这家伙怎么这么能扯?

 斥候队长一间张飞,立马软了,讨好般说道:“将军……卑下错了……”

 那名军侯倒是很奇怪,这位将军是谁?他似乎没见过啊。

 他当然没见过,张飞报出自己名号的时候差点把他吓死,敌军居然这么堂而皇之的入城了?

 张飞没有理会军侯的恐惧,而是问道:“你没有查验身份,为何要为他开门?”

 “回……回禀将军……这位……这位将军着甲了啊。”军侯战战兢兢,说话都结巴。他觉得自己很机智,他都没有甲,着甲的肯定是个大人物啊。

 面对这种回答张飞没有再继续说什么,他准备将这个军户发配去种田,这种智力真的没什么用处。

 然而张飞也不想想,他的部队是王弋手下最精锐的野战军,几乎做到了人人着甲,其他诸侯怎么可能和他们一样?

 待所有部队进入濮阳后,张飞开始布置防务,戒严街道。既然已经拿下濮阳,就不可能在吐出来。

 相较于濮阳的轻松,白马就艰难了许多,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惨烈。

 蒋义渠的防守非常严密,即便依托夜色掩护,甘宁的手下在刚上岸的时候就被发现了。

 几乎一个照面,从益州带来的百十来个手下就只剩下十几个了。

 要不是麴义见机得快,一边行军渡河一边掩护射击,甘宁本人都有可能死在对方这一次的冲锋中。

 这主要是因为对方人太多,桥是蒋义渠重点盯防对象,在那附近他足足埋伏了两千人。

 见到对方已经稳住了滩头阵地,蒋义渠也不做纠缠,立即命令军卒撤回白马。

 太史慈见状下令全军快速渡河,高顺负责攻打城外粮仓,他自己则去攻打白马,互相为对方拉扯空间。

 他的想法很对,高顺进行的也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拦便来到了粮仓附近。

 可是太史慈的运气就着实有些差了,可以说是五步一道梁、三步一条沟、一步一个坎儿。

 这完全归功于高干的战斗部署以及蒋义渠出色的统筹能力。

 白马因为是袁绍的粮仓,所以他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部队,足足八千之多。

 高干分了一千去防守粮仓,两千埋伏在桥头,自己留了五百守城,其余五千全部分散到白马周围,阻击袭扰太史慈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