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雄鹰卡尔玛联盟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公会议(第2页)

 卡罗尔牧首自然是支持的,他向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安东尼四世写信,提出召开大公会议,安东尼也有重振东正教的雄心,也表示了同意,而且为了向瓦拉几亚表示感谢,就提议在瓦拉几亚首都布库尔耶什蒂举行。

 得到许可后,卡罗尔牧首开始忙碌起来。虽然说忙碌,但也非常简单,东正教的范围比天主教小,除了瓦拉几亚、希腊、君士坦丁堡三地外,还有莫斯科、特兰西瓦尼亚、安条克、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地区的东正教主教,预计人数不超过160人。比天主教大公会议小多了。

 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后,就开始着手提升君堡的宗教地位。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决议,罗马教会在几大教区中名列首位,其次为亚历山大教会和安条克教会。后来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建成和发展,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君士坦丁堡教会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迅速发展,大有超过罗马教会之势。公元381年基督教第二次大公会议确定其地位在罗马教会之下,在其他教会之上。

 但是,君士坦丁堡教会不满足屈居于罗马教会之下,位居基督教世界第二的地位,特别是在古都罗马已经丧失其原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决定扩大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宗教管辖权,并明确承认君士坦丁堡教会享有与罗马教会一样的宗教特权。本来君士坦丁堡教会还将进一步提升地位,但这受到了罗马教会的严厉抗议。当时的罗马教宗利奥一世称罗马教宗首席权来自于对圣彼得的继承。因此,西罗马教会拒不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首席权。

 面对崛起的新月教势力,东西方教会也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尤其在14世纪之后,东罗马君主数次向西方盟友请求援助,并允诺愿意促成东西教会的统一,但1204年的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事件让东正教信徒和底层教士不再信任西方盟友,甚至对其恨之入骨,而教会上层神职人员又不愿就教义教规彼此迁就,统一一事也就没有下文。而东正教也越来越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