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兄弟的去处(第2页)
在意大利,出于局势考虑罗马没有设立牧首,但给西仪正教会牧首进行祝福,还任命威尼斯、安科纳、拉文纳、博洛尼亚四地主教,这把罗马教廷给吓住了,上任没两年的教宗英诺森七世直接一命呜呼,死了。
教廷赶紧去选新的教宗,但一些枢机不听上面的命令,他们来到比萨,宣称自己拥有选择教宗的权力。于是开会做出决定,罢免罗马和阿维尼翁的两位教宗,拥立新的教宗亚历山大五世。
这下更加热闹了,一些邦国支持在比萨的教宗。三个教宗发布的命令也让百姓感到混乱,到底该听谁的呢?
而看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允许国外牧首自行治理。他们的清廉作风也让那些饱受压迫的农民感到新的希望,东正教的基础也就扩大了。
双方的宗教实力此消彼长,东正教成功将他们的范围推进到中欧。而天主教却在分裂中逐渐丧失领地,法国的不配合也是其中的难题,阿维尼翁教廷是亲法的,他为什么要去支持另一个不相干的教廷,仅仅是因为对方占据罗马吗。
英格兰、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支持罗马,英格兰需要教宗承认他对法国的继承权,而伊比利亚需要教宗赋予的圣战权利。至于最大的神罗,内部则乱成一锅粥。
除了罗马,东正教最大的两个国家:匈牙利和莫斯科都在当地牧首的指挥下继续进行宗教净化工作。莫斯科一直想要一个优良港口,距离不远的雷瓦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距离卡尔马联盟太近了,要想包围港口还得将边境线推进到卡累利阿地峡才能保护住,或者直接夺取全部芬兰也可以。
瓦西里继续推动着莫斯科的经济和军事,不断的提拔底层民众,而限制波雅尔的权利,时间一长那些贵族肯定有怨言。而大公的弟弟趁机将他们聚拢到一起,随时准备夺权。
但还是有一些虔诚的波雅尔观望,莫斯科牧首也支持大公的改革,宣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民众,贵族需要摒弃那些奢侈的品质,将自身无条件的投入到国家建设中。这样的言论得到了那些被商人和小贵族的支持,双方已经剑拔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