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襄樊方略

中军大帐内,十余名将领已经分列两旁,恭候在此。

 众将虽然有些疲惫,但都士气昂扬。

 偶尔有人对着主座旁的军事舆图窃窃私语,但大多数都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军魂关羽前来主持会议。

 帅帐正中间是大量斥候倾心尽力打探信息而制成的战场沙盘。

 沙盘上,一条水道分割两座城池,东去后又直转南下。

 北侧城池略小名为樊城,曹仁便领兵数千驻守在里面。

 汉水南侧的稍大的则是闻名天下的襄阳坚城,由魏国平狄将军、卢亭侯吕常领兵数千驻守。

 便是这两座高高的城墙如同王八壳般,让汉军迟迟无法吃下这两股魏军。

 古代的城墙,大部分并非我们看到的紫禁城、南京城那种砖石结构的城墙。

 那种城墙造价太高了,普及年代也晚。

 三国时代的城墙构筑都是夯土墙,这种墙在秦汉时代技术就已经成型,扛冲城车击打,扛抛石机轰炸的能力已经非常强,是古代筑城城墙的主流存在。

 唐宋时期,为了提高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人们开始在夯土中加入稻草、麦秸等有机材料。

 元明清时期,版筑夯土墙成为了主流,且结构更加稳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樊城就是最典型的夯土城墙。

 襄阳的城墙稍微不一样,其内以土夯筑,外砌大城砖,如此构造便已经让襄阳荣获‘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

 除了城墙高大外,襄阳城易守难攻的原因还在于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一句话总结,就是山包水,水包山,极具地利优势。

 从高远的视角来看,襄阳的东北是桐柏山,东南为大洪山,西北为武当山,西南则是险峻的荆山。

 南部则是紧贴岘山建立,北边紧贴汉水,在群山之中汉水穿过流入长江,形成对襄阳的绝对保护。

 三面环山,一面是水的格局,是它能成为中原千里平原定海神针的根本原因。

 想要进攻襄阳,走南边的岘山根本不可能,贝爷来了都得脱层皮,更别说行走大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