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长卿还成都

第二百六十八章 华国第一座光伏电站(第2页)

 “1983年?”秦天山倒吸了一口冷气,他没想到光伏发电在中国的历史竟然如此悠久。

 卿云笑眯眯地点了点头,继续解释,“比我岁数还大,到现在已经有20年了。

 装机容量10千瓦,那个年代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像下面我们刚刚到的那个村当时没法通电。

 自然能源研究所就利用樱花那边当时捐助的太阳能电池和一套光伏板,给他们建了一个光伏电站。

 10千瓦不多,但够整个村36户居民每家两只日光灯的使用。

 90年代,国家电网电力送到了下面那个村,光伏电站也就废弃了。

 自然能源研究所就把电站迁到了所里面,供所里面使用。

 目前这座电站现在还在发电,去年还接入了电网。”

 一边说着,卿云一边打着电话,很快自然所的大门就打了开来。

 几个工作人员出现在门口,迎接着他们。

 卿云小声地给秦天山解释了一句:“我让我老师安排的。”

 说罢便上前和领头的工作人员攀谈了起来:“兰工,您好。”

 工作人员叫做兰帆帆,是自然能源研究所的总工,接到陈一权的电话后,特地从金城大学的实验室赶过来的。

 他热情地迎接着卿云一行人,带着他们参观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光伏电站。

 兰帆帆带着一行人走进了研究所的展示厅,墙上挂着的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这座光伏电站的建立历史和使用情况。

 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开始介绍:“这座光伏电站始建于1983年,是我国第一座光伏电站,当时是为了解决这里无电可用的问题。”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那时候,光伏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刚刚起步,我们国家能够在这个领域迈出第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电站最初的装机容量是10千瓦,虽然现在看来很小,但在当时,它为园子岔乡的居民告别了煤油灯。”

 “……搬迁后,因为部分零部件的丢失,现在整个电站的装机容量是7千瓦,但也够我们这个研究所办公使用的。

 早期的光伏板技术还不成熟,转换效率比较低,而且材料也不如现在的耐用。

 但是,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这证明了光伏发电的可靠性。”

 兰帆帆向他们介绍着整个光伏电站的运维情况。

 秦天山在兰帆帆的介绍下,仔细地观察着这座电站的每一个细节,从光伏板的排列到逆变器的运作,再到电力的储存和输送。

 环顾四周,看到研究所的办公室里电脑、打印机等设备都在正常运行,显然这座电站提供的电力是稳定可靠的。

 兰帆帆又带着他们参观了电站的控制室,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逆变器说,

 “这台逆变器是后来更换的,它能够将光伏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给我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