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兵法这般解读(第2页)
瞧了一会,也没瞧出名堂,贾琏收了刀,带着亲兵就下了城头,上了马,就朝着城内奔去,眼底疲惫之色,怎么也掩盖不住,
“快,全军出营,沿着官道南下,”
“是,将军。”
麾下三万兵马,已然整装待发,第一个从安湖大营而出,杨仕雄拿着偃月刀,骑着马,就在辕门处盯着,直到麾下大军全部出营,这才跟了上去,而后,乌泱泱的大军,蜂拥而出,
此时的张瑾瑜,已经护送晋王殿下,来到了官道上,和段宏的一万铁骑汇合,停在那静静地看着,几十万大军出行,恐怕日落的时候才能走出来,
“殿下,大军南行,您的车驾就在此地,万不能冒头,战场无眼,臣怕顾忌不到殿下。”
张瑾瑜现在谁也信不过,多一万骑兵,和少一万骑兵影响不了大局,只能跟着晋王车队随驾,确保万无一失,
“侯爷放心,小王自知几斤几两,必然不会冒失,只不过如此行军,几时才能到大梁城?”
晋王周鼎,掀开车帘,把头伸了出来,看着辕门处,不断出行的大军,仿佛看不见尽头一般,心中震撼,也有些焦急,
“殿下,打仗急不得,人一着急,就容易出错,京城到大梁城,走官道,以百姓的腿脚为例,白天走,夜晚休息,需要七天,而大军行军,则需要六天,如果急行军则是需要四天多,但于大军不利,所以臣换个法子,四天时间,足以到了,”
别看张瑾瑜神神秘秘,方法兵书上都有,有时候都说行军打仗,先行军,再打仗,这行军一事,大有说头,
闻听侯爷解说,晋王周鼎,最喜爱这些,赶紧问道;
“侯爷,您有什么法子?”
“殿下,不是臣的法子,而是兵书上所写,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并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殿下可记得这些怎么解释的?”
张瑾瑜其实也不喜欢看这些兵书,字少不说,有些事说不明白,就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话,万一有敌军先出兵埋伏,这粮草先行,岂不是羊入虎口,成了资敌之举。
所以说,光有兵书有云,然后来了一句话,就没了,本来许多人读书识字都费劲,你再来这些精妙深奥的言语,就算是圣人,也合着需要时间解读啊,
“侯爷,这都是浅显的兵书,兵马未动,自然是大军还未前行的时候,粮草先行,那就是辎重粮草先走,很简单啊。”
晋王周鼎有些摸不着头脑,就连马车内的女史夏雨,也把头望向窗外,侯爷还是那般有趣,
“啊哈哈,是这么个意思不错,但是殿下,这粮草先行如何行动,两军交战,都是相互派斥候渗透,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敌人不是傻子,辎重先行,那万一被埋伏了又当如何?”
张瑾瑜抬起头,看着辕门内,骑兵大规模而出,身后跟着粮草辎重的车架,迅速上了官道,追上前头兵马,先行南下,这才是他安排的杀招,保证大军前行的速度,就要保持士兵的体力,吃好,睡好,所以才有此安排,毕竟王子腾的大军扎营,留下的痕迹不是一点半点,
“侯爷所说,言之有理,那就派兵马保护,尚有解决之法。”
晋王周鼎,看着前面大军行动,恍然大悟,这些兵书上的事,他也读过,但未有人像洛云侯这般,仔细和自己解说,仿佛打开另一种新的天地,打仗,还能这样打,
“殿下说的极对,臣不光要派兵前行,还要提前扎营,这段路,有三个节点,按照王子腾留下驻地,直接准备扎营三处,每一次可提供二十五万大军所需,这次行军,攻城大军落在最后,明日一早出发,用于野战的则是前出,近五十万大军,先后分两部,并且每处大营营帐,皆有兵把手,所以,臣就让京营四万余骑兵,作为护送辎重的主力,”
这也是张瑾瑜想起的绝妙之法,右卫禁军先行南下,确保大梁城不失去,四万余骑兵护送大批辎重,先去寻找官道上驻地节点安营扎寨,准备饭食,这样一来,四天时间绝对能到,而且还能缓解后勤运输繁忙,每一处大营的守军,只运送这一段路程,减少损耗不说,更是能节约时间。
“厉害,侯爷,今日小王才得一见的侯爷本事,以往是坐井观天,行军一道,竟然有那么大的说法,小王佩服至极,”
晋王感慨万千,他还以为,集结全部人马,直接南下杀过去,一了百了,没成想,乌泱泱那么多人,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那太平教又如何管理的,
“侯爷,不知太平教贼军,那么多人,又当如何统领的,”
晋王满脸兴奋,好似有问不完的话,就在此时,从大营来了一队传令兵,传来消息;
“报,侯爷,东安将军所部已然南下,定南将军和定北将军所部已经出了大营,定西将军正在集结大军收拾攻城等器械,明日一早,必定出兵南下,”
“好,告诉宋雨田,明日天不亮就要启程,务必要尽可能避开沿途百姓,顺官道南下之后,遇上大营即可休息,每到一处大营,需要留守步军两千,把骑兵换下来充当斥候和传令兵,预计是晚一日,才能和前部主力汇合,本侯等着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