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携剑远行

第340章 人分为两种(第2页)

 由此引起了包括洛阳在内的河南诸州市场紊乱,商业运营受到了极大干扰。

 在汴州这个运河与黄河交汇,商贸异常繁荣的地方,货币紊乱造成的动荡尤其猛烈!方有德亲眼所见这一切,并领着宣武

军维持秩序,杀了不少走投无路的暴徒。

 他看到集市萧条,百业停摆,更是感觉乱世已然不远。

 “节帅,某自河北而来,您当年也是在河北。

 如今宣武军在汴州,四战之地。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手无雄兵,处境相当不妙啊。”

 李嘉庆不动声色的劝说道,他就不相信精通军略的方有德看不出来,对于他们这样的“内行”来说,很多事情都是摆在明处的。

 河北若是发难,宣武军首当其冲!

 “李都头以为河北如何?”

 方有德意味深长的询问道。

 李嘉庆当年虽然在河北,但他是河北的外来户,是渤海国那边过来的,不存在立场问题,也没有历史包袱。看问题还可以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评价。

 “节帅,末将是您的旧部,有话也就敞开说了。”

 李嘉庆环顾左右,发现实际上喧闹非常,压根就没人注意他们。

 于是他故意压低声音说道:“以末将之见,河北世家占有了那么多田产。朝廷的税收又如此的苛刻,还限制河北人入中枢。这些事情早就不是什么传闻了。只怕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某些人不可能那样安分啊。”

 连他这个靺鞨族出身的胡人都知道,有了田产,肯定要去争取更大的政治权力,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而朝廷对河北的态度如何,只能说抽象到一言难尽了。

 无论在河北的节度使是谁,最终,他都会对本地势力妥协,走上叛乱之路。

 如果恰好是个老实巴交的节度使,确实不想搞出来事情来;那么本地势力就会给他找麻烦,争取把他顶下去,换个能搞事的上来!

 李嘉庆在渤海国的时候,就见过不少类似的事情。只能说大唐和渤海国都在同一个太阳的照耀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节度使四年一换,现在安禄山没了,河北人总会遇到他们“需要”的节度使,一个不行就再换一个,总有能行的!

 如果说节度使反叛是小概率事件,那么把节度使变更的次数叠加,时间线拉长,那么出现反叛的节度使就会是大概率事件。北庭都护府,当年开元中期的时候,不也出了刘涣谋反案么?

 那时候的基哥可不昏庸啊!

 边镇出叛将,在大唐属于寻常事。能不能镇压叛乱,才是考验国家实力的金标准。

 李嘉庆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

 河北乱是迟早的事情,以前武周时期就乱过,以后一定会乱,只是不知道具体会是什么时候,具体由什么事件导致矛盾爆发。

 看得清楚这些的,并不止他一人。

 “本节帅也是近期才想通了一些事情。

 守住汴州,便可救国家于一时。某之心愿,不在乎个人得失。”

 方有德轻叹一声,心中万般感慨,不知道要怎么说出来。

 大唐的问题是河北么?是,又不全是。

 大唐的问题是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等人么?是,又不全是。

 大唐的问题是基哥么?是,同样又不全是。

 大唐的问题是募兵制么?还是一样,是又不全是。

 此刻方有德的内心非常迷茫,到底要怎样才能救大唐?他心中已经没了答案。他已经为大唐做了很多事,改变了很多事情,但却还是看着大唐一步步滑向深渊。

 我真的做错了么?

 方有德扪心自问,没有人给他答案。

 “节帅,您似有心事?”

 李嘉庆疑惑问道,他发现今天巡视运河的方有德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无事,不过是忧国而已。”

 方有德摆了摆手说道。

 “节帅,天塌了有圣人顶着啊,您又何必操那份心呢?”

 李嘉庆迷惑不解问道,他不明白,方有德都这个年纪了,还想什么国家的事情作甚,这不是明摆着跟自己过不去嘛。

 “圣人……唉,圣人啊。”

 方有德摇头叹息,不再言语。

 ……

 “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的朋友,一种是我们的敌人。

 以后你们在办事之前,要想明白,涉事的人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对朋友就要有对朋友的态度,要讲公平公正公开,不要欺辱朋友,不要把朋友逼成敌人。

 对敌人就要旗帜鲜明的反对,要消灭要不留情面,不要含含糊糊的弄不清自己要做什么,不要让我们的朋友搞不清我们自身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