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墙夼水库上游流域五莲县境内的马耳山(第2页)
该家族淡泊名利,还表现在改村名上。该村原为王家的佃户村,并无寇姓,乐太君来后,以“寇”字不雅,遂改名为“叩官庄”,后因三个儿子爱山水不爱做官,即简称为“叩村”。又因“官”字音相近于“古”字,乡人俗称“叩古庄”。这里三面溪水环绕,又靠山近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其后裔在该村延续至今。
据谱中考,从碧园为叩官王氏祖居,创建于清乾隆末年,约在公元1795年前后,位于叩官村西侧,北岭下,约数十亩,外形方正,四周有围墙,东西各有一门。东门外为叩官村,为王家佃农集聚地,有东西村路一条,为村民通道,南北村路一条,为县中大道,道两边有店舖多家。初有数十户村民。西门外为栗行,属王氏家族所有。园内路北居中建有绍德堂,由大门至正堂需进三道门。正堂门前有月台,台下为堂阶,两侧为厢房,中间为庭院,对月台有屏门,屏后有通往前院、大门的过道,过前院,出二门,经另院,可出大门。路南遍植花草树木,建有亭台池沼等,四周长有茂密的桑、榆松、竹,从碧园由此而名。绍德堂对面是花园,其东西为书室,藏书万余册,均盖有“从碧园藏书”印记,看出该家族为书香门第。闻德堂分家后,又平园中池沼,在绍德堂对面建衣德堂,后又于花亭北公建东西二祠堂,将书移于闻德堂,将花亭改为享堂。绍德堂三传后,再于家祠北建修德堂,自此,从碧园便成为叩官王氏家祠专称。
从碧园历经清乾隆年间后多代,直到上世纪30年代日军入侵后,逐步遭到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叩官王氏家族多外迁它地,山东保安二师张步云部(投降日军)进驻叩官,将闻德堂设为师部,绍德堂为家眷住所,将祠堂主楼和祠内珍贵物品焚烧,将树木花草剔除,在东西两边各建炮台一座,变为家祠的从碧园成为他们训练干部的场所!此后又经土改复查,在“左”的错误路线指导下,乱打乱杀,“扫地出门”,多数族人迁徙台湾,也有部分迁外村,留居本村族人已寥寥无几。正如谱中所记:“不止散布邑之四境,且多侨居国外者,即以来台定居者言,除叩(官)村三支后人之一部外,其他乡村,及始终居于相州之族家,来台者,也不少”。原来富丽堂皇的从碧园,至今也只剩五间祠堂和一株玉兰树!祠堂前几年快要倒塌,近来已经县文化部门拨款修复。
王八北林和僧王庙
叩官王氏家族崇尚儒家文化,力求忠孝节义,以‘孝’为先。突出表现在建林与修庙上,即曾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林地——北林和闻名遐迩的僧王庙。
北林,位于叩官村北岭东坡下,是叩官王氏祖茔地,由相州南迁叩官村的十一世祖妣乐太君及十二世之三祖考妣之墓,位居于中,三支后人之墓,围绕四周。林中大墓,都有供案、墓碑等,让后人不忘祖德。有溪水自东北来,环林而流向村东。林中植有柞树。四周为庄稼,环境优美。据说因该林地风水好,连过去常年看林户也沾了光,其后代多有出息。后该林同其它所有林茔一样被平,但后人照常前往祭祖,在外后人对回乡祭祖更加器重。
僧王庙,位于叩官村北,村人俗称北庙,为叩官王氏所修建。此庙共3间,供奉的是清朝晚期名将僧格林沁(今属内蒙古人,蒙古族),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该将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深得军民爱戴。清咸丰九年(1859年),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痛击英法联军,重伤英军海军司令员何伯(贺布)。成为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中打的第一次胜仗。同治四年,在鲁南追击战中遭到不幸。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叩官王氏族人也因其仁人爱物,忠于职守,建庙塑像以悼念。这在全国少见,看出该家族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器重和对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敬!王五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