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01山东人秦

第61章 墙夼水库上游流域五莲县境内的马耳山(第3页)

 在马耳山前的叩官、潮河、户部一带,提起叩官王氏家族,人们谈论最多的有两人,一是王八,二是王五,但不知其名字,也不知其关系,连我撰写的上文也将其父子俩误为兄弟俩,在此,加以纠正并作以下简要介绍:

 王八,名濬(音xun),字繁九,为叩官王氏十二世以键幼子,叔兄弟排行为八,王五的父亲。王八与兄弟分家后,其居宅建于宜谦堂北,三进入堂,另有东院,与宜谦堂并列大门,乡人称为“东宅”。据传,王八是当时马耳山前“三条龙”之首,财大气粗,体健气壮,“豁达而不修边幅,及壮,即任侠好义,能急人之急,未届六十,‘八太爷’即誉满遐迩,家业已耗之大半”。至今仍有传说:当年只要有人有求于他,他都慷慨解囊或设法相助。有一佃户因生活所迫,偷杀了人家一棵树,怕吃官司,跪求于他。他不但不拒之门外,严加教训,还好面子接待,帮助想出一法:将树干顺茬截去一截,就证明没有作案。此法果然有效,该户感激不已。

 王五,名乃栋,字云浦,王八的第五个儿子,叔兄弟排行九,为最小。人们习惯按胞兄弟称。《琅琊叩村王氏家谱》编修熙昶的父亲。生于1897年5月。自幼勤奋攻读诗文、经史,书法小有名气,入学后,文才显露,“理明词达,且多创建卓识”。15岁后,来往于诸城县城与济南省城之间,很少回故里。毕业于济南高等学堂后,即加入中国国民党,献身革命。

 王五始任诸城县教育局局长,曾不辞劳苦,数次赴今青岛市西海岸区琅琊台,寻获已失踪千年的琅琊台碑。此后,为配合革命军北伐,携家眷至省城济南,服务于省政府,进行革命工作。军阀张宗昌部搜捕革命党人,云浦曾租住四合院,掩护同志。一次因孩子玩火,误将宣传品携出,差点被暴露。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该出租房被炸毁,幸早已转移亲戚家,得免大难。

 北伐胜利后,云浦出任山东省高唐县县长。在任期间通过由本县到临县,多方了解取证,在摸清事情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解决了一桩自明清至民国数百年一直没有解决的、百姓年年向政府双倍缴粮的悬案,彻底解除了全县民众的重大额外负担,人们欢呼雀跃!不久,云浦决定调任藤县县长,民众听说后派出代表多方挽留,有人甚至设障阻拦,均无效。上任藤县后,又联合国民党军,解决了受张宗昌部诱惑的道会组织“无极道”乱政扰民问题,人心大快!

 此后,因国民党内部斗争激烈,云浦族侄、改组派骨干王乐平被暗杀,云浦一度愧悔于“不求仕进”的祖训,绝意辞职,回乡读书自娱。离家一段时间后,又因家用所需,出任安徽省糖捐税局局长,继应邀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主办总务。七七事变后,山东省议会成立,云浦又应邀任主任秘书代行秘书长之职,这就是上文中所说任韩复渠的秘书。期间,随抗战形势变化,或辗转流离,或协调地方保安部队关系,特别在协调于(学忠)张(步云)之间的关系中,奔波流离,做了大量工作,消除了隐患。抗战胜利后,回重庆处理山大复校、收回校产等事务。返回后形势逆转,省政府转移,从此失去联系,直到1949年5月率家眷由青岛乘船去台湾。下船后,全家14口人,曾露宿基隆街头,靠购木板路边搭房,卖馒头维生。继而因病居家卧床十年,1976年8月8日逝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