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非独孤之功(第2页)

 先前,邓艾在总领汉中屯田事宜的时候,曾经亲自考察制作了一份山川流水舆图。

 并建议朝廷修筑水渠、河堰水利工程七十二处。

 若是建成,便能够灌溉汉中良田二十余万亩。

 使之没有蝗灾还能增产增收,让汉中沃土充分发挥它的生产能力。

 只可惜,当时朝廷要集中力量北伐,无法在汉中大兴土木,因此这份奏疏被搁置了。

 而北伐结束之后,邓艾的这份奏疏被诸葛亮看到,并且当即引起他的十二分重视。

 诸葛亮检验并完善了“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案。

 当丞相在朝堂提出这件事后,立刻引起激烈讨论。

 不少人表态支持诸葛亮的建议,觉得这样做对朝廷十分有利。

 当然,也出现了反对派。

 李严等一批官员表示应该集中精力建设蜀中,蜀中人多,可以就近安置。

 建设汉中的话还需要持续向那里移民,事倍而功半。

 不过诸葛亮据理力争,表示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

 朝廷势必要拿下关中,建设汉中将大有利于将来。

 即便眼下要付出更多的辛劳,那也是利大于弊。

 并且他表示:“此工程可分阶段进行,无需一蹴而就。第一期的工程可以先修一部分。”

 “这一部分的山河堰可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分期施工,这样的话工程量就小了很多。

 而且诸葛亮还搬出来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正确,因此,刘禅拍板通过了诸葛亮的方案。

 整个工程分为三期,一年一期,分别在章武二年、三年、四年完成。

 这将成为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九月份的时候,刘禅便已经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秋收工作上。

 他常常带着新提拔的户部侍郎王连四处考察。

 王连非常有经济头脑,刘禅把他当职业经纪人在用。

 字文仪,南阳郡人,刘璋统治时期,王连寻求庇护进入蜀地,被刘璋任命为梓潼县令。

 他是东州派,但因为出身为南阳,因此跟荆州派士人的关系也不错,仕途一直很顺利。